推生猪期货 化解价格“非理性”波动

供稿:刘刘刘

点击:

A+A-

相关行业:

关键词:

    我要投稿

      “五一”小长假,甲型H1N1流感爆发,市场的恐慌情绪令本该具有节日效应的猪肉价格不升反跌,广大生猪养殖者和加工商背负前所未有的压力。尽管为避免对畜牧业造成巨大冲击,世界卫生组织已经将“猪流感”更名为“甲型H1N1流感”,但是惯性的恐慌仍将持续对生猪产业产生冲击。而生猪期货作为避险工具,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推出可谓“恰逢其时”。

      据统计,我国人均猪肉消费量为39.6公斤/年,占肉类消费总量的65%。作为畜牧业中最大的产业,生猪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遗憾的是,生猪市场一直缺乏未来价格信号的指导,这也成为生猪市场价格大幅波动的根本原因。纵向来看,我国生猪产业较之于美国等成熟的产业结构散养率偏高,农户搜集信息的意愿和能力限制了生猪市场成为完全竞争市场的可能。受制于缺乏未来价格和农户的信息不完全,农户根据局部地区当前供求关系和价格变动安排生产,从而导致猪价陷入“生猪卖难-价格下跌-宰杀母猪-生猪减少-供应短缺-价格上涨-养殖增加-生猪卖难”的怪圈。

      生猪养殖农户、养殖场和加工企业承担着猪价变动的巨大风险。全国生猪价格从2006年1月至5月经历了较大幅度的下跌后,从2006年6月起一路上涨,在2008年4月到达峰值,猪肉和生猪也成为当时热议的话题。此后生猪价格便开始进入下行区间,进入2009年以来跌幅已累计达26%。

      而目前暴发的流感疫情似乎是对2006年禽流感的再现,居民消费信心降至新低,整个生猪产业一片悲观。时隔一年,生猪价格的冰火两重天已成为农户经营过程中不可承受之重,相关加工企业也叫苦不迭。加之前段时间外资进军生猪养殖业,其逐利的本性必将在未来加剧生猪价格的波动性。当把视角锁定在生猪期货上时,我们不难发现,其具有的发现价格和规避风险的功能恰恰,为破解产业难题提供了可供选择的答案。

      从长远来看,由于我国在生猪市场具有巨大的容量,市场定价机制将随生猪期货的推出更加完善,从而为增强我国在国际生猪贸易中的“话语权”,甚至为形成全球生猪定价中心提供了推动力。同时,生猪期货的推出与粮食期货形成有效互补,形成涵盖主要农畜产品的较为完整的农产品(000061,股吧)期货体系,从而进一步提升我国农业产业化水平。再者,生猪期货可以通过对交割品种的标准化规定,鼓励优良品种的推广,并藉此助推生猪产业的升级。此外,生猪期货的完全市场化定价机制对于淘汰规模不经济的生猪养殖农户,调整大型养殖场的养殖规模,推进“公司+农户”等集约化生产模式具有促进作用。

      从微观的视角来看,农户和养殖场根据期货价格信号及时了解未来的生猪市场价格走势,合理调整养殖规模和饲养周期,以减少经营的盲目性,提前锁定销售价格,稳定养殖收益。另一方面,加工商和贸易商通过期货交易,分批购进生猪,保障原料稳定供给,提前锁定采购成本,保证生产经营的正常开展。

    (审核编辑: 刘刘刘)

      我来说两句(0人参与评论)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