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假期的消费旺季预期终究没能挽救生猪市场的颓势。当人们还沉浸在假期的悠闲中时,生猪价格正经历一场 “断崖式” 下跌:现货价格在国庆期间逆势暴跌,节后更是加速探底,外三元标猪报价跌破 12 元 / 公斤,较下半年高点跌幅近 23%,正式迈入 “5 元时代”;期货市场同步上演惊魂时刻,10 月 9 日生猪主连合约单日暴跌 725 元,收盘价跌至 11595 元 / 吨,距离跌停仅一步之遥。这个本应 “金九银十” 的丰收季,却成为农牧从业者最煎熬的 “寒冬序曲”。
现货期货双杀:价格失守的连锁反应
生猪市场的崩盘式下跌始于节前的预期落空。按照往年规律,中秋与国庆双节叠加往往会催生猪肉消费高峰,推动价格创下阶段性高点。但 2025 年的市场却走出了完全相反的轨迹:9 月猪价已呈单边下降态势,即便下游集中备货也未能形成支撑,国庆假期期间更是上演 “报复性” 下跌,打破了所有从业者的幻想。
节后首个交易日,市场悲观情绪彻底释放。数据显示,10 月 8 日外三元瘦肉型标猪报价降至 11.76 元 / 公斤,较前一日再跌 0.12 元,而 10 月 9 日生猪主连合约直接低开低走,最低价触及 11535 元 / 吨,较 9 月末的结算价跌幅超 6%。期货市场的剧烈波动进一步传导至现货端,养殖端恐慌性出栏情绪蔓延,中大猪价格率先失守,不少散户为避免更大损失选择 “落袋而安”,形成 “越跌越卖、越卖越跌” 的恶性循环。
这种价格崩塌并非偶然。从产能周期看,去年 4 月末母猪存栏触底回升后,11 月末曾达到 4080 万头的高点,尽管 2025 年有所回落,但截至 8 月末母猪存栏仍维持在 4038 万头,远超正常保有量。按照母猪存栏影响 10 个月标猪出栏的规律,四季度适重标猪供应过剩压力已成定局,叠加集团猪企 “减重增量” 的出栏策略,市场供应端的压力早已积重难返。
蛋价同步承压:农牧市场的系统性疲弱
生猪市场的惨淡并非个例,作为 “菜篮子” 重要组成部分的鸡蛋价格同样深陷泥潭,折射出农牧市场的整体性困境。2025 年以来,全国鸡蛋年均价仅为 3.24 元 / 斤,同比跌幅达 18.39%,多数时间处于近五年低位。尽管 9 月养殖环节短暂扭亏,但单斤鸡蛋年利润较去年同期仍下滑 0.61 元,行业亏损周期持续拉长。
蛋价低迷的核心症结与猪价如出一辙:供应过剩与需求疲软的双重挤压。受前期四年盈利周期的影响,蛋鸡养殖者抗压能力增强,即便上半年持续亏损仍未主动去产能,截至 8 月末产蛋鸡存栏量达 13.65 亿只,同比增幅近 6%。更值得关注的是,主产蛋鸡占比高达 77.85%,高效供应进一步压制了价格回升空间。而需求端的表现更为乏力,与猪肉消费一同陷入 “旺季不旺” 的怪圈。
生猪与鸡蛋价格的同步承压,打破了以往 “此消彼长” 的替代效应,印证了当前消费市场的普遍性低迷。在经济恢复放缓的大背景下,居民食品消费更趋谨慎,不仅高端餐饮需求收缩,日常家庭消费也出现降级,肉类与蛋品作为基础消费品,首当其冲受到冲击。FAO 此前的报告已预警,中国因经济增长放缓导致消费者需求疲软,除牛肉外的肉类进口量已出现下降,国内市场的需求萎缩可见一斑。
需求不振背后:经济复苏的阶段性阵痛
农牧产品价格的集体遇冷,本质上是经济复苏乏力在消费端的直接体现。往年国庆假期的旅游与餐饮消费高峰,本应成为拉动猪肉、鸡蛋需求的重要引擎,但 2025 年却呈现 “旅游热、消费弱” 的分化态势 —— 游客数量回升的同时,人均食品消费支出不增反降,餐饮企业普遍反映 “上座率高但客单价低”,对原材料的采购更倾向于 “小批量、多频次”,难以形成集中需求支撑。
消费提振乏力的根源在于居民收入预期的谨慎。经济恢复速度不及预期,就业市场压力犹存,使得消费者更倾向于压缩非必需开支,对肉类等食品的消费从 “追求品质” 转向 “满足基本需求”。这种需求变化直接传导至生产端:屠宰企业屠宰量虽有增加,但库存周转速度放缓;商超与电商平台的促销活动此起彼伏,却难以刺激销量实质性增长,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的价格竞争。
政策调控的效果也未达预期。尽管官方多次释放稳价信号,但在庞大的产能基数面前,短期调控难以扭转市场趋势。养殖端压栏增重积极性不高,集团猪企的出栏节奏成为市场关注焦点,而散户的被动退出则可能加剧未来价格的周期性波动。对于鸡蛋市场而言,虽然产能去化已现端倪,预计四季度存栏量将逐步下降,但需求端的恢复滞后可能使得价格反弹乏力。
十年对比:为何今年堪称 “最惨秋季”?
从近十年秋季生猪市场表现来看,2025 年的价格崩盘无论是从价格绝对值、旺季跌幅还是亏损深度,均创下十年来同期最差纪录,“最惨秋季” 的评价并非夸张。
(一)价格绝对值:跌破十年同期最低线
回顾 2015-2024 年秋季(9-11 月)外三元标猪均价,除 2018 年因非洲猪瘟初期产能扰动跌至 13.2 元 / 公斤外,其余年份均保持在 14 元 / 公斤以上。其中 2016 年、2021 年秋季均价分别达到 22.8 元 / 公斤、21.5 元 / 公斤,即便是 2022 年消费疲软期,秋季均价仍维持在 15.7 元 / 公斤。
而 2025 年 9 月外三元均价已降至 13.8 元 / 公斤,10 月更是跌破 12 元 / 公斤,较 2018 年同期低 1.2 元 / 公斤,较近五年秋季均值(16.3 元 / 公斤)跌幅达 26.4%。若以猪粮比价衡量,当前约 5.2:1 的比值已低于 2018 年同期的 5.8:1,进入深度亏损区间。
(二)旺季跌幅:打破十年 “金九银十” 规律
过去十年,即便处于周期下行期,秋季价格也多呈现 “先稳后升” 态势:2019 年 9-11 月涨幅达 18%,2023 年 9-10 月涨幅 4.2%,即便是 2024 年 “旺季不旺”,10 月价格仍保持在 16.4 元 / 公斤,较 9 月高点仅下跌 16.9%。
2025 年则完全打破这一规律:9 月单月跌幅达 12.3%,国庆期间累计下跌 8.7%,节后首日再跌 1.02%,两个月内从 15.3 元 / 公斤跌至 11.76 元 / 公斤,跌幅达 23.1%,远超 2018 年同期 15.6% 的最大跌幅。这种 “旺季加速探底” 的走势在近十年中绝无仅有。
(三)亏损程度:散户每头亏损超 500 元
对比近十年秋季养殖利润,2018 年散户单头亏损约 320 元,2022 年亏损 280 元,而 2025 年 10 月散户每头成本约 2100 元(按玉米 2.9 元 / 公斤、豆粕 4.2 元 / 公斤计算),按 11.76 元 / 公斤售价测算,单头亏损达 548 元,规模场亏损也超 400 元,亏损幅度较历史峰值扩大 71%。
更严峻的是,2018 年亏损持续仅 3 个月便因产能去化迎来反弹,而 2025 年截至 8 月末能繁母猪存栏仍达 4038 万头,较正常保有量高出 3.5%,产能去化周期可能延长至 6-8 个月,意味着亏损将持续深化。
规模化扩张与无序竞争:供大于求的核心推手
2025 年生猪市场的惨烈局面,本质上是规模化程度快速提升背景下的无序扩张与消费需求疲软碰撞的必然结果。行业格局的深刻变化,使得传统市场调节机制失灵,政策调控的紧迫性空前凸显。
(一)规模化率突破 70%:市场主导权转移催生新风险
生猪养殖规模化进程在近五年加速推进,2024 年末全国规模化率(年出栏 500 头以上)已超过 70%,同比提升 2 个百分点。规模化率的跃升本应提升行业抗风险能力,但在缺乏有效调控的情况下,却成为产能失控的 “加速器”。
与散户 “追涨杀跌” 的非理性不同,规模猪企具备资金、技术与政策资源优势,即便在行业亏损期仍能逆势扩张。2024 年 5 月能繁母猪存栏结束 16 个月下行趋势后,规模化企业便主导了新一轮产能扩张,推动能繁母猪存栏从 3980 万头一路攀升至 2024 年末的 4080 万头,触及 104.6% 的绿色区域上限。更值得警惕的是,规模化带来的生产效率提升进一步放大了供应压力 ——PSY(每头母猪年提供断奶仔猪数)持续增长,使得相同母猪存栏对应的生猪出栏量较五年前增加 15% 以上。
(二)无序扩张的 “囚徒困境”:从产能过剩到价格崩盘
规模企业的扩张冲动形成了典型的 “囚徒困境”:头部企业担忧错失市场份额,在猪价短暂回升后便加大补栏力度,中小规模场跟风跟进,最终导致全行业产能过剩。这种无序扩张呈现三大特征:
节奏失序:2024 年二季度猪价刚脱离亏损区间,能繁母猪补栏便同比增长 8.3%,远超消费恢复速度;
体重失控:为追求短期出栏量,企业将生猪出栏体重普遍提升至 125 公斤以上,较标准体重增加 8%,进一步加剧供应压力;
周期错位:二次育肥乱象频发,2024 年 7 月因压栏惜售推高猪价至 20 元 / 公斤,随后集中出栏又引发价格暴跌,完全脱离真实供需逻辑。
截至 2025 年 8 月,能繁母猪存栏仍达 4038 万头,较 3900 万头的正常保有量高出 3.5%,对应 2025 年四季度生猪出栏量将同比增加 6.2%,而消费端仅能实现 2.1% 的季节性增长,供大于求的缺口持续扩大。
政策调控:破解困局的唯一出路
当前生猪市场的深度调整,已远超市场自我修复能力,若不及时强化政策调控,不仅会导致大量养殖主体退出引发未来供应风险,更将冲击 “菜篮子” 稳定与乡村产业振兴基础。政策介入的紧迫性已刻不容缓。
(一)现行调控体系的短板亟待补齐
2024 年修订的《生猪产能调控实施方案》虽设定了能繁母猪 “绿色区域” 管控,但实际执行中存在明显短板:
预警滞后:2024 年三季度能繁母猪存栏突破 104% 预警线时,未及时启动实质性调控措施,直至 2025 年 6 月才约谈头部企业要求调减产能,错失最佳干预时机;
措施疲软:仅通过 “引导淘汰低产母猪”“降低出栏体重” 等柔性手段调控,缺乏对规模企业扩张的硬性约束,截至 2025 年 8 月,仍有 12 家头部企业在建猪场项目未停建;
预期紊乱:政策信号频繁但落地不足,导致市场对产能去化节奏判断分歧,养殖端既不敢贸然退出,又不愿主动减栏,加剧价格波动。
(二)精准调控需打好 “组合拳”
基于当前市场形势,政策调控需聚焦 “控产能、稳预期、保主体” 三大目标:
刚性约束产能规模:对能繁母猪存栏超 105% 绿色上限的省份启动红色预警,暂停新建扩建猪场审批,要求头部企业 3 个月内将能繁母猪存栏压降至合理区间,对超额补栏企业暂停信贷支持;
规范出栏与育肥行为:严格执行 115 公斤标准出栏体重要求,建立二次育肥备案制度,通过期货工具引导企业锁定销售价格,避免集中出栏冲击市场;
差异化扶持养殖主体:对散户给予每头母猪 500 元淘汰补贴,防止无序退出;对规模化企业实施 “产能调减奖励”,将补贴与去化成效挂钩;
强化监测与预期管理:每周发布能繁母猪存栏、生猪出栏体重、屠宰库存等核心数据,建立 “猪粮比价 - 补贴联动” 机制,稳定市场预期。
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若能在 2025 年底前将能繁母猪存栏压降至 3950 万头以下,2026 年二季度生猪价格有望回归 16 元 / 公斤的合理区间,行业可逐步扭亏为盈。反之,若放任产能过剩持续,亏损周期将延长至 2026 年三季度,届时散户存栏占比可能从当前的 28% 降至 20% 以下,形成 “大企业垄断、小散户消亡” 的失衡格局。
中小散户突围路径:善用工具与精准决策
在规模化企业占据主导的市场环境下,中小散户想要走出困境,需摒弃传统的 “被动应对” 思维,通过金融工具避险、精细化管理降本和政策资源整合实现破局。搜猪网 - 金猪商城推出的生猪期货 + 保险模式,为散户提供了有效的风险对冲渠道。
该模式将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与保险的风险保障功能相结合:散户通过购买保险产品,约定未来某一时期的生猪销售价格,若实际市场价格低于约定价格,保险公司将对差价进行赔付;同时,金猪商城提供专业的期货套期保值指导,帮助散户在期货市场建立虚拟库存,锁定养殖利润。例如,在 2024 年猪价剧烈波动期间,山东某散户通过该模式,在生猪出栏价格下跌 15% 的情况下,仍实现了每头猪 200 元的盈利。
除借助金融工具外,中小散户还需从三方面优化经营策略:
优化养殖结构:淘汰低效母猪,引入高繁殖性能品种,通过提升 PSY(每头母猪年提供断奶仔猪数)至 22 头以上,降低单位养殖成本;
融入产业联盟:加入区域性养殖合作社,共享饲料采购、疫病防控等资源,通过规模化采购降低饲料成本 8%-12%;
拓展销售渠道:对接社区团购、生鲜电商等新兴渠道,减少中间环节损耗,提升终端销售溢价能力。
寒冬中的微光:周期拐点何时到来?
面对 “最惨秋季” 的现实,农牧市场并非毫无转机。从猪价来看,随着价格跌破 6 元 / 斤的心理关口,部分散户已出现惜售挺价情绪,市场进一步下跌空间有望收窄。期货市场的剧烈波动也释放出部分风险,10 月 9 日持仓量较节前减少 2769 手,显示空头力量有所释放。
鸡蛋市场的产能优化周期已悄然开启。受持续亏损影响,4 月以来鸡苗月度销量呈递减趋势,结合蛋鸡养殖周期推算,9 月后开产期蛋鸡数量将明显减少,叠加老母鸡集中出栏,产蛋鸡存栏量有望进入下行通道。这种供应端的主动调整,可能成为明年价格回升的重要支撑。
然而,生猪市场真正的周期拐点到来,仍取决于两大关键因素:农业部反内卷与减产政策的落地成效和市场恐慌性抛售的结束。尽管农业农村部已提出产能调控目标,但当前 12 家头部企业在建项目仍未完全停建,若政策无法在 3 个月内形成实质性约束,产能去化周期将被迫延长;同时,散户因恐慌性抛售导致的集中出栏,正在加剧市场供需失衡,只有当养殖端重拾信心、形成稳定的出栏节奏,价格企稳才具备现实基础。
但所有转机的前提,仍依赖于消费需求的实质性复苏与政策调控的精准发力。只有当经济恢复动能增强,居民收入预期改善,同时政策有效遏制无序扩张、引导产能合理回归,食品消费才能从 “被动压缩” 转向 “主动升级”,为农牧产品价格提供持续支撑。在此之前,生猪与鸡蛋市场可能仍将在 “产能去化 — 价格企稳 — 需求回升” 的周期中艰难跋涉。
这个秋天的农牧市场,用一场惨烈的价格下跌敲响了警钟:在规模化主导的新时代,生猪产业已无法依靠自发调节实现平衡。政策调控的及时性与精准度,不仅决定着当前行业困局的破解速度,更关乎未来十年 “菜篮子” 供应的稳定根基。
(审核编辑: 大师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