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数轮猪周期的洗礼,规模化加速发展,散户加速退市。2025年我国生猪养殖规模化占比达到70%,散养户占比降至32%。与此同时,集团化养殖占比显著提升:头部企业如牧原、温氏等大型养殖集团的产能占比从2023年的21.4%提升至2025年的25%-30%,预计全年出栏量占全国总量的15%-20%;中型猪场(年出栏50-100万头)数量约500家,占行业产能的8%-10%。
我国生猪养殖正加速向集约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同时,高成本的养殖主体正在不断退出,生猪养殖行业在大浪淘沙中走向整合。
同时,我们应该看到,当前的产业结构生态:
留下来的中小散户,部分继续自强自立,部分选择了 “公司+农户”模式,即给龙头企业代养,即只参与育肥环节。但这两年,中小散户中间出现了一个特别明显的现象,即 “只育肥而少繁殖”。这也是养殖风险的倒逼所致。
而集团企业的头脑似乎也以下冷静了许多,并且从大肆扩张转向了提质增效。同时大型猪企的产业链的构筑也有了明显的提高。他们通过合作、代养等方式带动农户共享红利,但同时也把控了源头的种猪和饲料,全产业链一体化进程加速推进。
其实,产业的这种整合对于集团猪企而言反而是市场份额的变相抢占。龙头企业正从养殖环节向“饲料-养殖-屠宰-流通”全产业链延伸,而延伸即把控,细细品味,他们的成长空间大的可怕。
免责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个人观点,仅供参考。若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直接留言或电话联系我们,立刻删除!
(审核编辑: 钱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