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讯!普特威集团《独必解》斩获发明专利,霉菌毒素降解技术再添硬核壁垒

供稿:三石

点击:

A+A-

相关行业:

关键词:

    我要投稿

        普特威集团与河南农业大学联合研发的“GnZH蛋白在高效水解玉米赤霉烯酮及其代谢衍生物中的应用”技术,成功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的发明专利(专利号:ZL 2023 1 0162593.0,授权公告号:CN 115975982 B)。这一里程碑式成果,不仅是双方产学研协同创新实力的权威认证,更标志普特威集团在霉菌毒素生物降解领域的技术研发再攀新高,为饲料安全防护体系注入更强动力。

    独必解发明专利.jpg

        玉米赤霉烯酮(ZEN)是农业生产中常见的霉菌毒素之一,广泛污染玉米、小麦、豆粕等粮油作物及饲料产品,不仅会导致畜禽生殖系统损伤、生产性能下降,还可能通过食物链累积危害人体健康,一直是困扰农牧行业的 “隐形杀手”。传统降解手段要么存在效率低、产物毒性残留的问题,要么会吸附饲料营养成分,难以兼顾安全性与实用性。

        此次获批专利的 GhZH 蛋白技术,正是针对这一行业痛点的突破性解决方案。该技术通过深入解析 GhZH 蛋白的分子机制,优化其空间结构与催化活性,实现了对玉米赤霉烯酮及其代谢衍生物的高效、特异性降解 —— 不仅降解率远超传统酶制剂,更能精准作用于毒素的毒性结构(如内酯键),不破坏饲料或食品中的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成分,降解产物无毒无残留,从根本上解决了 “降解不彻底”“二次污染”“营养流失” 三大行业难题。

    独必解111.png

    一、技术研发:源头创新与产学研协同的深度壁垒

        独必解的研发实力是其核心竞争力的底层支撑,主要体现在团队配置、科研合作及技术积累三个方面:

        1、顶尖团队与长期投入:独必解组建了由30余名博士领衔的研发团队,聚焦霉菌毒素降解酶的分子机制研究与基因工程改造,研发周期超10年(自2015年起),累计投入研发费用超3000万元。

        2、产学研协同的创新体系:独必解与浙江科技大学、浙江工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河南农业大学等多家科研机构建立联合实验室,形成“基础研究-应用开发-产业转化”的闭环。例如,其与华中农业大学合作的“呕吐毒素降解酶C3位羟基氧化技术”,解决了传统酶降解效率低、产物毒性残留的问题。

        3、国际领先的技术突破:独必解的“呕吐毒素生物基因降解酶”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其通过基因编辑优化酶的空间结构,使降解效率较传统酶提升40%以上(如呕吐毒素降解率从85%提升至98.9%)。该技术已申请多项国家发明专利,形成了坚实的知识产权壁垒。


    二、产品性能:全场景适配与高效降解的综合优势

        独必解的产品性能围绕“高效性、稳定性、安全性、全面性”设计,解决了行业内“单一酶适用范围窄、极端环境下失效、产物二次污染”等痛点:

        1、高效降解与广谱性:独必解覆盖6种核心霉菌毒素(黄曲霉毒素B1、玉米赤霉烯酮、呕吐毒素、T-2毒素、伏马毒素、赭曲霉毒素),每种毒素对应专用降解酶,降解率均达90%以上(如伏马毒素降解率达99.56%,呕吐毒素降解率达98.9%)。

        2、极端环境下的稳定性:独必解的降解酶具有耐高温(85℃处理5分钟后仍保持80%以上活性)、耐酸碱(pH 6-8范围内活性稳定)的特点,可适应饲料制粒、畜禽胃肠道等复杂环境。例如,其呕吐毒素降解酶在85℃高温下处理5分钟,相对酶活仅降低17.3%,这种稳定性确保了酶在饲料加工与动物体内的有效作用,解决了行业内“酶易失活”的普遍问题。

        3、安全性与无二次污染:独必解的降解酶只针对霉菌毒素的毒性结构进行特异性降解(如黄曲霉毒素B1的双呋喃8,9烯醚键、玉米赤霉烯酮的内酯键),不改变饲料的营养成分(如蛋白质、维生素含量),产物为无毒或低毒物质(如3-酮基-DON、异构-DON),无二次污染。而部分竞品(如传统吸附剂)虽能吸附毒素,但无法降解,且会吸附饲料中的营养成分,导致动物营养摄入不足。


    三、应用场景:从饲料到食品的全链条覆盖

        独必解不仅适用于饲料原料与全价料(如玉米、豆粕、DDGS),其核心的霉菌毒素分解酶还延伸至食品安全领域(如食材毒素降解),形成了“饲料-养殖-食品”的全链条应用:

        1、饲料领域的深度适配:独必解可解决饲料原料中的深层毒素污染(如玉米胚芽中的伏马毒素、DDGS中的呕吐毒素),其降解效率较传统吸附剂高2-3倍(如玉米赤霉烯酮降解率达98.26%,而吸附剂仅为70%左右)。例如,某饲料企业使用独必解后,饲料中的霉菌毒素超标率从15%降至1%以下,畜禽腹泻率下降了40%。

        2、食品安全领域的延伸:霉菌毒素分解酶产品可用于食品原料(如小麦、大米)与加工食品(如酱油、醋)中的霉菌毒素降解,解决了食品行业中“毒素残留”的问题。例如,其与某食品企业合作,采用“呕吐毒素降解酶+玉米赤霉烯酮降解酶”组合,将小麦中的霉菌毒素降解率达95%以上,符合国家食品安全标准(GB 2761-2017)。

      我来说两句(0人参与评论)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