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把今年生猪产业的调控政策仅仅称之为政策的话,有点辜负国家的用心了。
从5月底以来至今的调控政策来看,与往年相比,显然更具立体感个层次感。这已经不是一套单纯的政策了,而是一套全方位的调控体系。我想,这么理解是更贴切的。
而本轮产能调控的体系也非常清晰明了:
短期:通过减少二次育肥、适当降低生猪出栏体重来平衡市场供给;
中期:通过合理淘汰低产能繁母猪,降低成本,减少市场风险;
长期:通过调节能繁母猪存栏量,影响10个月后的商品猪供应。
同时,启动中央冻猪肉收储工作。这主要是为了缓解养殖户的恐慌情绪,传达积极的市场信号,防止猪价过度下跌。
而更加人性化的是,针对不同的养殖群体特点,也分担了不同的调控任务:
对于大型养殖企业政策主要是注重引导和督促其从生产计划层面进行主动调整,更好地发挥其稳定市场的功能;而中小散由于抗风险能力较弱,政策层面通过启动猪肉收储等措施,重点在于稳定市场情绪、引导理性预期等。
调控的目标是为了保持养殖场的合理盈利空间,让产业实现良性循环发展,防止猪价过度下跌。可以说,政府已经把调控的路线规划的非常清晰,但调减产能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协调配合。显然,当下的减产力度并不够。而这套产能调控体系也将会继续“发威”。
免责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个人观点,仅供参考。若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直接留言或电话联系我们,立刻删除!
(审核编辑: 钱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