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农业农村部在答复《关于强化支持生猪适度规模养殖模式的提案》时表示,我国不同区域的自然环境和资源条件差别很大,养殖场户的资金规模、技术水平也存在巨大差异,这决定了我国生猪养殖很难采用单一模式,必须根据当地资源条件和养殖场户自身条件选择合适的发展模式。
这是一个基于实事求是基础上的答复!
从2007年至今,养殖户减少了3/4,平均每年大概要退出150万户左右。而在2019、2020年这样周期打震动的时期,每年退出养殖户超过400万户。被周期和疫情劝退的情形,我们并不能任其发展下去,这个行业依旧需要这些普普通通的农户参与。
官方数据显示,2022年出栏500-5000头的规模场户出栏生猪占全国出栏生猪总量的31.2%,这部分群体对生猪稳产保供依旧释放着不小的力量。
规模化发展趋势难逆,但无论是集团化猪企还是规模化大厂都不能绝对保障生猪产业永保太平,生猪产业还是需要多元化开花的。
对此,农业农村部通过指导各地发展一批龙头企业牵头、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跟进、广大小农户参与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目前,全国已经培育9000多个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相信,这个模式还会继续发展铺开。
规划化发展的趋势不可逆转,但是中小散户就真的该彻底消失吗?显然不是。从农业农村部的动作来看,对于家庭农场和中小散户的发展与转型还是非常支持的。
免责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个人观点,仅供参考。若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直接留言或电话联系我们,立刻删除!
(审核编辑: 钱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