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产能调控 为何上市猪企被屡屡约谈?

供稿:钱涛

点击:

A+A-

相关行业: 生猪

关键词:

    我要投稿

      从今年5月底发改委第一次约谈头部猪企,到7月23日农业农村部推动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再到9月16日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会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价格司召开生猪产能调控企业座谈会,生猪行业产能调控的力度在不断加码,同时,每次与会的都是龙头生猪养殖企业。

      可见,本轮生猪产能调控的主力是集团猪企,为什么呢?简单的说,因为这些集团猪企是行业产能扩张的主力,如今行业出现产能过剩,虽然“功劳”不全是他们的,但他们的功劳自然也是大大的。

      2018年以来,生猪行业规模化加速发展,截止目前,全国生猪养殖规模化率超过70%,生猪生产前20强企业的出栏量超过30%。大型养殖企业的市场份额提高,市场话语权自然提高,他们已经成为了行业的生产主力,大把的生猪产能被他们圈在猪场里,对生猪产能调控的作用自然也越来越明显。

      生猪产能调控的“总开关”是能繁母猪存栏量,因此农业农村部提出全国母猪存栏量再降100万头的任务。随后,各大头部猪企纷纷响应,目前,牧原集团能繁母猪存栏量已从今年初362万头降至343万头。同时,牧原今年计划再减少13万头能繁母猪,预计年底将降到330万头,总共减少32万头母猪,这相当于减少约900万头生猪的潜在出栏量。试想,如果其他龙头以及二三梯队的猪企纷纷对减产母猪行动起来,那么全国能繁母猪存栏再降100万头的任务其实难度并不大。

      但显然,集团猪企主动减产母猪的动作还不大,而9月16日国家相关部门召开的生猪产能调控企业座谈会,再次明确要求头部企业带头控制产能,其中头部企业也下达了任务,2026年能繁母猪量要同比减少。

      免责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个人观点,仅供参考。若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直接留言或电话联系我们,立刻删除!


    (审核编辑: 钱涛)

      我来说两句(0人参与评论)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