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国内上市猪企对东南亚的布局引发了业内的关注,东南亚到底有什么特别的,如此吸引这些巨头先后涉足呢?
2024年9月,牧原集团与越南BAF公司达成战略合作,为其提供猪场设计、生物安全等技术服务;2025年3月,牧原集团在胡志明市设立越南牧原有限公司,持续推进国际化布局。8月28日,牧原集团与正大集团在泰国曼谷True大厦正式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围绕战略规划、业务整合与全球化布局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推动在饲料、生猪养殖、屠宰与食品深加工、人才、资本等领域的深度协同。
8月8日,2025中国—越南猪业创新论坛在越南河内召开。广西大学教授赵云翔与越南畜牧研究所副所长Cuc教授就“共建智能养猪联合实验室项目”正式签约,双方将在生猪养殖技术领域展开新合作。
而新希望则表示,公司已在印度尼西亚、越南、埃及、菲律宾、孟加拉、缅甸等国家设立饲料工厂,直接利用当地农业资源降低采购和运输成本,还可规避贸易壁垒。同时,新希望依托国内成熟的“饲料—养殖—屠宰加工”产业链经验,向海外客户提供定制化饲料产品和技术服务,还将国内的配方技术优势输入海外。
从以上企业的动作中可以看出,无论是养猪业务还是饲料业务,企业并不是直接在海外扩建产能,更多的是技术输出。
如今,东南亚非洲猪瘟肆虐,当地疫病防控形势非常严峻,需要成功的防控经验的套用。而这些猪企正好可以用成功的防疫经验和智能化养殖模式引导当地猪场走出这场浩劫。
可以看出,国内猪企通过输出技术和管理,对当地的养殖效率有所提升之外,也可深化企业自身的国际化步伐,进一步打开国家市场份额。
免责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个人观点,仅供参考。若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直接留言或电话联系我们,立刻删除!
(审核编辑: 钱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