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当下的生猪市场比作一个透明的水晶球,表现上看似乎平滑无痕,实则内里已经出现了裂缝,而且在里边劳作的人们神情已经焦虑难耐。
农业农村部监测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7月末,生猪养殖已实现连续15个月盈利,那么结合8月份猪企销售情况来看,生猪养殖大概率将实现连续16个月盈利。
然而,我们并未感觉到轻松,一种紧张和焦虑感一天比一天严重。
以三大猪企为例,8月份三大猪企生猪出栏量保持惯性增长,这也是我们能够预料到的,这从上半年母猪和仔猪产能就可以预测出。但供应的过剩导致猪价下跌,三大猪企8月销售均价环比下降约2.6%,这也导致三巨头的8月份的卖猪收入出现了缩水。
8月份绝大多数上市猪企生猪售价跌破14元,至于依旧还能盈利,完全是靠着成本在支撑。目前牧原养殖成本为11.7元/公斤、温氏养殖成本为12.2元/公斤、新希望养殖成本13.1元/公斤。牧原和温氏还有一定的盈利空间,新希望如果不继续降本的话,能够守住盈亏线不错了,但营收继续缩水可能就是大概率事件了。
行业三巨头尚且如此,二三梯队的盈利空间自然也在被挤压。尽管,在持续的降本支撑之下,不少猪企大概率能够避免亏损,但盈利空间已经非常有限了。
成本下降是养猪行业在猪价重心不断下移的情况之下依旧能够保持盈利的根本原因,但利润的缩水是谁也挡不住的。
不断释放的产能,艰难的盈利,微利经营或许已经让不少猪企开始抓耳挠腮了。
免责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个人观点,仅供参考。若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直接留言或电话联系我们,立刻删除!
(审核编辑: 钱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