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施压 二育大亏 它会消失吗?

供稿:钱涛

点击:

A+A-

相关行业: 生猪

关键词:

    我要投稿

      二次育肥作为市场经济的产物,是近年来生猪市场一种常见的操作模式。当然,这种模式有利也有弊。二育的集中入场会推高猪价,但二育的集中出栏也会打压猪价。其实,二次育肥确实是一种投机行为。

      但是,根据地域消费情况的不同,大肥猪的消费群体也很多,尤其是进入适度消费旺季之后,人们对于大体重猪消费的青睐度是上升的。

      但是,今年供给过剩局面导致生猪价格持续低迷,行业利润大幅缩水,亏损风险加剧。所以,调控政策出台,其中提出了限制二次育肥的举措。随后,头部猪企纷纷表示不再对二次育肥客户出售商品猪,从源头切断了二育的猪源供应。在加上,今年二育大亏饲料涨价,养殖端二次育肥进场的热情大降。自从5月份以来二育再也没对市场提供规模驱动。

      然而,政策还在加码。农业农村部印发《道路运输动物指定通道检查站管理指引》自2025年9月1日起施行。所以,二次育肥将面临更严格的监管,调运成本也在上升。同时,畜牧业协会探讨将120公斤出栏体重制定为行业标准,这对二次育肥而言无疑是要将之消灭殆尽。

      那么,二育真的会消失吗?也许吧,但还不是时候。

      当前二次育肥的现状是政策调控、二育亏损、成本压力、预期下降以及风险规避共同作用的结果。短期来看,二育的这种现状难以结束。但是长期来看,二育当前的现状也是特定时期的现象,况且还有区域消费需求的支撑,所以,至少短期内难以彻底消失。

      免责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个人观点,仅供参考。若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直接留言或电话联系我们,立刻删除!


    (审核编辑: 钱涛)

      我来说两句(0人参与评论)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