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5月底以来生猪产能调控政策出台以来,养殖企业纷纷响应施行降重出栏,目前确实有了一定的成效,宰后均重从高峰期的90多公斤回落至86公斤左右。同时,要求集团且暂停补栏母猪的并且减产的政策目前也有了回应,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7月份全国规模猪场母猪淘汰数量环比2.1%,7月末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4042万头,环比下降1万头。
但是,这些仅仅是个开启,还不够。
首先,从2024年8月份生猪价格冲高下跌之后,官方的预警就已经出现,但是行业减产工作进行的非常缓慢,甚至很多集团企业还在扩产。可以说,直至目前行业主动减产的动作依旧不大。
另外,近年来养殖效率在不断的提高,行业平均PSY已从24头提升至26头左右,龙头猪企甚至能够达到32头。得出结论:行业生产效率的持续提升会部分抵消数量调控的效果。这意味着,即使能繁母猪数量减少,出栏量也可能通过生产效率提升保持稳定甚至增长状态。
另外,近来调控政策引导养殖集团降重的操作,但是降重不是降一次就完事了。降重也不是降完这一次就不会再出现。相反的,压栏增重的意向并不会消失,甚至随着猪价的下跌而再次激发二次育肥的积极性,毕竟,进入下半年很多地区的消费需求是青睐于大猪的。
养殖端减产主动性低、养殖效率的提升、交易均重的反复、使产能去化进程更加复杂化。但是,当前生猪行业需要产能进行深度调整,才会实现实质性的止跌上涨。况且,行业已经进入成本和效率的竞争阶段,所以,政策的倒逼产能去化是必须的也是必然的。
政策倒逼产能去化能够拯救生猪行业于水火,如果产能调减计划顺利实施,预计到2026年年中生猪出栏量将出现拐点,猪价也将开启新一轮的上行周期。
免责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个人观点,仅供参考。若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直接留言或电话联系我们,立刻删除!
(审核编辑: 钱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