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兽研:我国出现基因I型非洲猪瘟病毒!!
近期“哈兽研:我国出现基因I型非洲猪瘟病毒!”的消息刷屏行业,哈兽研最新一份研究文章显示,他们的一个研究团队在山东和河南地区分别分离到了基因I型的非洲猪瘟病毒,两个毒株均为低毒力毒株。
研究者认为此次基因I型非洲猪瘟的发现和鉴定为国内首次,强毒力基因II型于2018年传入我国之后持续在全国蔓延,去年该所的一项研究证实,在不同地区出现基因II型自然低毒力毒株。现在又证实存在基因I型的低毒力毒株。
由于这些低毒力 ASFV 具有更长的潜伏期、更有效的传播性,并且会引起轻微的感染和慢性疾病。受感染的猪不断排出病毒并出现低水平病毒血症,这使得早期诊断比田间减毒基因II型病毒更加困难。
在第十届李曼大会上,仇华吉教授在会议上分享了《非洲猪瘟带给我们的反思》谈到当前非洲猪瘟的流行特点:
病毒污染面广,“净土”难找、“双阴"难觅;
疫情散发性传染,流行病学复杂化,毒株呈现多样性(基因变异与重组、基因型与致病性) ,临床与病变表现多样化;
疫苗毒”防控难:发现、诊断与防控难度加大。
非洲猪瘟疫情的不断加重,对养猪业来说,冲击巨大而深远,疫情防控难度加大,防疫成本和压力不断上升,种猪的性能参差不齐,优良地方猪种保种难度增强,造成猪场的经营风险和不确定性增加。
针对非瘟疫苗毒株的防控:仇华吉教授指出要早发现、早剔除。
● 发现:关口要前移(减料、沉郁、监控)
● 检测:方法要升级(筛选、优化)
● 诊断:临床+核酸和抗体检测(多方证据、综合诊断)
● 防控:措施要成体系(多管齐下,控源头、抓关键、防交叉、重健康)
(审核编辑: 猪猪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