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场驱虫容易忽视,学习蛔虫防控原理与驱虫策略!

供稿:猪猪侠

点击:

A+A-

相关行业: 生猪

关键词:

    我要投稿

    蠕虫感染显著影响猪只的健康状态,生长表现以及动物福利。即使在实行批次分娩、全进全出管理以及具备高生物安全水平的室内猪群,蠕虫感染仍然非常普遍。

     

     

     

    驱虫策略小结:

     

     

     

    育肥猪:从10周龄起,每六周驱虫一次

     

     

     

    后备猪:入群后,每六周驱虫一次

     

     

     

    母猪和公猪:每三个月驱虫一次

     

     

     

    本文以蛔虫为例,对猪场的蠕虫感染防控原理及策略进行分析。世界范围内,蛔虫都是对养猪生产影响最大的一种线虫。蛔虫之所以能够显著影响猪场的多种生产参数及盈利能力,根本在于其生命周期所具备的典型特征。因此,想要成功地实施驱虫策略,我们有必要了解蛔虫独特而又复杂的生命周期形式。

     

     

     

    蛔虫感染悖论

     

     

     

    在农场一般观察不到成虫阶段的蛔虫,但在屠宰或剖检时可以经常看到。蛔虫感染引起的临床症状往往模糊不清,或者说不具备典型特征。而且,猪只即便感染了大量蛔虫,在临床上依然会看起来很健康。

     

     

     

    蛔虫成虫有30-40厘米长,雌虫每天可以排出20万个卵。这种大量的、间歇性的排卵方式,可以使猪舍环境中的感染压力迅速升高。而且,一般的清洁和消毒手段无法完全消除粪便中的虫卵。虫卵有一层厚厚的粘性外壳保护,可以在周围环境中存活5年以上。

     

     

     

    虫卵要想具备感染性,还需在环境中经过一段时间的发育,这一阶段的发育主要取决于环境中的湿度和温度。当环境温度低于15℃时,虫卵发育停滞,但在30℃时,最快不到14天就会发育成感染性虫卵(第二期幼虫继续发育为感染性虫卵)。这可以解释屠宰场中观察到的,猪只肝脏白斑病变的季节性差异,这种肝脏病变多出现在夏末和秋天。

     

     

     

    粪卵计数(每克粪便中的虫卵数)是一种常见的的诊断方式,但不容易正确解读。但是动物对移动幼虫的免疫力的建立反而会给出相反的诊断证据。这一悖论进一步加剧了猪的生产性能损失和健康问题,其程度比乍看之下的预期要大。因此,虫卵计数并不是衡量蠕虫感染总暴露量的一个有价值的工具。

     

     

     

    感染性虫卵被猪只摄入后,在盲肠和上结肠中孵化为第三期幼虫,然后开始迁移。不超过1-2天,幼虫就可以通过血液循环迁移至肝脏。随后引发的肝炎和淋巴细胞浸润会导致肝脏出现白斑(也叫乳斑)。有时,屠宰场中,高达20-30%的猪会出现这种典型白斑。然而,屠宰时在肝脏发现的白斑以及在小肠看到的成虫并不总是向农场管理部门报告。

     

     

     

    屠宰时观察到的肝脏白斑是蛔虫感染的确切证据,因此,这可以作为一种诊断工具。然而,这些白斑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迅速消退,在幼虫最后一次迁移后不久就会愈合。观察到白斑只能说明最近5-6周内有幼虫迁移,但并不能很好地评估猪群的总感染压力。而且屠宰时没有观察到白斑也不能排除猪只以前可能被高度感染的可能性。有可能是,猪只在早期被感染,但屠宰时已经痊愈。因此,没有白斑往往是假阴性的结果。因此,如果使用肝脏白斑来作为判断蛔虫感染的工具,那么蛔虫感染的流行率很容易被低估。

     

     

     

    感染后4-5天,幼虫通过血液循环到达肺部,幼虫移行导致的组织损伤会让其他呼吸道病原体有机可乘。蛔虫感染很大程度上导致了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PRDC)的发生,因此,当猪场在处理猪只慢性呼吸道感染(如肺炎支原体或胸膜肺炎放线杆菌)时,应把蛔虫感染纳入考量范围。 

     

     

     

    幼虫在肺部的迁移引起猪只频繁咳嗽,然后,(第三期幼虫在肺部发育为第四期幼虫)幼虫被带到咽部并被猪只吞下。摄入后不超过两周,就可以在小肠中发现幼虫阶段的虫体。并非所有的幼虫都能在肠道发育为成虫。感染后1421天,机体通过增加肠道运动,促进肠道排空,从小肠中排除大量幼虫。

     

     

     

    然而,发育更成熟的幼虫可以对抗这种驱逐机制,在肠道中顺利发育为成虫,并开始再次繁殖。肠道中蛔虫幼虫和成虫的存在也被认为是重要肠道疾病如回肠炎和猪痢疾的易感因素。

     

     

     

    从感染性虫卵的摄入到重新排出新虫卵,总时间间隔为6周。这个时间间隔是制定驱虫策略的基础。可以在育肥结束后进行血清学检测,来判断猪只在整个育肥期受到的蛔虫暴露程度。

     

     

     

    驱虫的好处

     

     

     

    蠕虫防控是猪场管理程序的一部分,可以帮助猪场实现最佳的猪群总健康水平。成功的驱虫策略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FCR。此外,还带来更高的平均日增重,加快了批次周转速度,使得猪场在同样时间内,可以生产更多的猪销往屠宰场。在产业链下游,成功的驱虫策略还使得更多的猪胴体被归入更高的肉品等级,因此,又带来了附加值。成功的驱虫策略还减少了抗菌治疗的频率和成本。对驱虫策略前后的生产数据进行比较,可以发现,猪群死亡率和淘汰率都有所下降。此外,蛔虫感染降低了猪对其它病原体的免疫反应,并降低了疫苗效力。

     

     127aa9f209649cdaa7ee879f49a5c478_5a82b75669fa3785c2502deeb02e56b95ab18b42.png

     

     

     

    Fig1. 猪只接种肺炎支原体疫苗2-8周的血清抗体阳转率

     

     

     3ada0e9ce88a53714cac8c9e39324482_d47eb9ed2ddae0a9d931580c047b82adfa794d94.png

     

     

    Fig2. 肺炎支原体攻毒后,猪只肺病变百分比。对照组和蛔虫感染组没有接种支原体疫苗

     

     

     

    该试验研究了蛔虫感染情况下,猪只对肺炎支原体疫苗的免疫反应,并随后进行了肺炎支原体攻毒试验。结果发现,蛔虫感染使得接种肺炎支原体疫苗后第三周的血清转化率降低了67%(图1)。当进行肺炎支原体攻毒时,第四组(接种疫苗+蛔虫感染)猪只的肺部病变严重程度要三倍于第三组(接种疫苗,没有蛔虫感染)(图2)。

     

     ef4a039115a0b8461faee6cf1cf25830_62ad2d86ab717e038edd0033ea876a265567afa7.png

     

    据估计,成功的驱虫策略的经济效益达9欧元每头育肥猪。

     

     

     

    策略性驱虫

     

     

     

    每个批次都不断的重复驱虫策略,才能降低环境中的感染压力。只有使用对所有不同阶段的蛔虫(虫卵、肝脏及肺部的幼虫以及肠道中的成虫)都具备抑制能力的药物才能达到最佳驱虫效果。芬苯达唑就是这样一种药物,使用剂量为5mg/kg时就能作用于所有阶段的虫体。可以每六周用芬苯达唑对育肥猪进行一次驱虫。如果在连续的育肥周期中继续使用,可以确保最好的效果。

     

     

     

    驱虫治疗的时间间隔取决于所用药物的效力谱。其他一些药物不能阻断所有的感染阶段,因此,应该更频繁地进行治疗。母猪的情况与育肥猪有所不同,因为母猪在感染后产生了部分免疫力。因此,建议对母猪的治疗间隔时间为三个月。对母猪驱虫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虫卵在产房中的横向传播,这种做法也降低了育肥猪群的感染水平。

     

     

     

    产品剂型的重要性

     

     

     

    1. 微粒剂型

     

     

     

    大多数驱虫药预混剂和口服颗粒剂通常被配制成标准粉剂,其中活性成分与载体(如乳糖)简单混合。Pigfen® 40mg/g芬苯达唑在这方面是不同和独特的,因为它的活性物质被封装在更大和更均匀的微颗粒中(图3

     

     

     2b327b2110c4c7926e1352d88304a016_225bf421359bf73e6d446a55217a770c318a9c03.png

     

     

    Fig 3. 芬苯达唑微粒

     

     

     

    微粒型芬苯达唑有额外的好处:

     

     

     

    饲料中的均匀性更好,确保所有的猪每天都能得到准确的所需剂量,从而保证疗效。

     

     

     

    粉尘性成分含量低,可以最大限度减少残留和交叉污染的风险,确保饲料合规。

     

     

     

    流动性更好,使用自动计量装置也能轻松给药

     

     

     

    更好的稳定性,经证实在颗粒饲料中和储存期间具有稳定性

     

     

     

    2. 纳米悬浮液

     

     

     

    在自然界中,苯并咪唑类药物如芬苯达唑和氟苯达唑的水溶性很差。芬苯达唑口服混悬液是通过独特的纳米悬浮技术开发的,使得饮水给药更加方便。与其他悬浮剂或乳剂相比,给药时间大大缩短。此外,在饮水中没有任何沉淀,确保了最大的疗效(图4)。

     

     

     

     

     

    Fig 4.纳米悬浮液(左)与另一种含苯并咪唑的产品(右)的使用效果。

     

     

     

    结论

     

     

     

    蠕虫感染无处不在,对猪生产性能和健康状况有重大影响。其临床症状往往是模糊的和不典型的。诊断蛔虫感染的悖论意味着应该对诊断工具进行正确解释。

     

     

     

    每六周进行一次驱虫是良好猪场管理的基本原则,也是每个猪场的必修课。Pigfen®在饲料或饮水中的总剂量为5mg芬苯达唑/kg体重,可以确保最佳的疗效、安全性和使用方便。


    (审核编辑: 猪猪侠)

      我来说两句(0人参与评论)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