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场如何才能走出猪病频发的魔咒?非瘟防控还是立足于“防”!

供稿:猪猪侠

点击:

A+A-

相关行业: 生猪

关键词:

    我要投稿

    非瘟防控还是立足于“防”

     

     

     

    斗胆预言,非洲猪瘟防控将是中国未来5年甚至10年一直会存在的问题,我认为非瘟防控的重点在于“防”而不是拔牙技术的研究。“防”的重点在于猪、车、人、物资的进出,要认识到每一次与猪相关的进出都是一次风险,生物安全员需要对这些风险进行相应的排查。

     

     

     

    如车辆要按照标准洗消烘干流程操作确保安全无污染;转猪前猪只要采样检测确保安全,到场后需要14天观察期;人的进出也要确保安全,像新航道这边添加墨水洗手,你手要洗白没有15分钟根本洗不干净,可以说是避免手部传播病毒非常好的方式;洗澡要确实,从头发、耳朵、鼻孔、后背、到脚踝都要抹上洗发液或沐浴露,这是非常关键的,很多猪场淋浴间冬天一进去冷飕飕的,想要人在低温环境下用心洗澡是很难的,现在猪场防非投入那么多,也不差把浴室整修舒适的资金,这就需要猪场老板和猪场管理者综合考虑。

     

     

     

    还有一个就是物资管理,国家现在承认非洲猪瘟可以精准拔牙,现在拔牙所用的各种各样的物资,如彩条布、隔离服、鞋套、手套销售都爆发式的增长,但质量参差不齐,各式各样的人也比较复杂,需要对这些物资进行妥善处理、消毒到位才能入场。非洲猪瘟立足于防,日常办公室、密闭连廊等公共区域的消毒要做好,我们宁可把功夫花在前面,哪怕现在每天工作10小时累一点,也不要去尝试搞那种连续10天或半个月通宵达旦辛苦处理非瘟阳性猪或环境的“苦”。

     

     

    假如猪场真的发生了非洲猪瘟,就得依据“快、准、狠”的原则,想办法5-7内搞掂,不要10天后还连续不断出现新病例,也就是说,淘汰力度一开始要大,不能太仁慈,尤其是第一轮淘汰时。检测到淘汰的时间不要超过12个小时,实验室一出结果马上就淘汰是最理想的。另一个就是要采样动作到位,避免交叉污染;还有检测的试剂盒一定要可靠,不可靠的试剂盒和设备可能会带来不良后果;此外淘汰过程要避免交叉污染,一旦有交叉污染,5-7天后又来一轮,等于永远处于红色区。如果采样、淘汰时产生污染要做好标识,马上消毒,采取补救措施是不会扩散的。5天内按一定的频次进行高频率采样,只有在无交叉污染和有人监督的情况下采样才能做到高频率,一个人高频率搞不好会造成到处污染。在拔牙过程中所有做的事情必须有人监督,最好带执法记录仪,包括淘汰也是一样的,以便事后追溯。

     

     

    猪病防控的原理和策略

     

     

     

    讲猪病防控原理之前,先来看一下现代猪场生产流程图。后备种猪在7月龄之前,所有的疫苗都注射完毕,经检测蓝耳稳定、伪狂阴性就可以赶到配种舍适应了,8月龄左右发情参配,使用的公猪精液一般从市场上人工授精站购买或本场的公猪站来,精液也必须检测合格,再经过115天的妊娠期母猪就在产房里分娩了,多数猪场执行的21天断奶,断奶后的母猪再赶回配种舍,一周内发情配种;断奶后的仔猪转到保育舍,在保育舍饲养到7周左右即可转培育舍,培育舍内再饲养17周即达到上市体重销售。部分留种后备补充到种猪舍。与之配套的辅助设施有检测中心、车辆洗消中心、病死猪无害化处理及粪污处理站、隔离宿舍及厨房等。

     

     

     

    再了解猪群为什么会生病

     

     

     

    猪为什么会生病?肯定是猪不舒服了才会生病,那么猪为什么会不舒服呢?二十年前大家可能想到的就只是病原,但现在规模猪场如果只盯着病原是不够的,新式猪场还要考虑环境控制、饲养管理、遗传和营养等因素。需要我们从预防、整体的角度,以一个管理型的兽医角度去考虑猪病问题,才会更加全面。

     


     

    猪为什么会生病?

     

     

     

    不同疾病状态下的防控策略

     

     

     

     

    而针对疾病不同状态下就需要不同的防控策略,针对阴性场就加强生物安全措施,维持阴性状态;针对阳性场,就需要确定是什么疫病阳性,如果是圆环病毒阳性,就只能控制,用疫苗的方式免疫,如果是伪狂犬则可考虑净化,尤其是提供种猪的核心种猪场;而未知场就需要通过实验室检测,根据检测结果按相应方案处理。

     

     

     

    有利于疾病防控的方法措施

     

     

     

    1全进全出,这是欧美三十多年前就开始使用的;事实证明是规模养猪的精髓所在

     

     

     

    2多点式饲养,常见是三点式饲养,保育、育肥和母猪群三个场分开饲养;

     

     

     

    3分胎次饲养技术,该方法最主要的是解决猪蓝耳病和喘气病问题,一胎生完之后,二胎的猪基本上都会是阴性的;

     

     

     

    4全封闭猪舍+密闭连廊,该方法原来是用来防控蓝耳病的,但在非瘟环境下,就倒逼我们不断改进,避免被非洲猪瘟感染的可能;

     

     

     

     

    5空气过滤装置,防控非洲猪瘟也显示出了它强大的优势,尤其在平原地区,带病毒的粉尘、空气如果没有经过空气过滤就很容易猪舍间传染;哪怕就是一道简单的粗滤效果也是罡罡的。

     

     

     

    6保育舍部分清群或全部清群策略;

     

     

     

    现代集约化猪场生产是一个以周为节律生产的连续过程。病原微生物就是通过这个循环感染而周而复始。实行部分清群,就是切断这个感染循环。猪场应每年实行12次部分清群。传染病较多、较复杂的猪场,我们主张全部清群(效益与成本通过部分预算,在成本上切实可行才实施)。部分清群方法如下:把保育或育成阶段的猪只转走后,空置12周,最好是2周。这2周内必须分别进行3次消毒,用3种不同的消毒药,分别于11314天进行,这是清除PRRS感染和其它疫病的有效措施之一。

     

     


     

    这里以某保育场为例,2010627日至714号对保育场进行了一次彻底的部分清群,清群前8栋保育舍的平均死亡率为4.71%,清群后近半年时间,8栋(24批)保育猪的平均死亡率为0.77%。通过清群前后猪只死亡率的对比,可见部分清群对降低保育猪死亡率效果十分明显。

     

     

     

    7闭群管理,适用于蓝耳病、喘气病和流行性腹泻等控制;

     

     

     

    8由整体到个体的四圈评估法。

     


     

    四圈评估法体现的是从整体到局部,再从局部到个体的系统思维,需要先对猪场外围整体评估,再到猪场栋舍进行评估,再是每个栏进行评估,最后到个体评估。这样从整体到局部可获得更加系统的评估。四圈评估法可以帮助将无关的个体与整个猪群疾病问题分开,兽医的角色是帮助指导客户最大化提高干预作用,从这种系统方法获得的信息将有助于区分哪些问题主要是由病原引起的,哪些是混合多因素的,甚至管理者的失误造成的。

     

     

     

    规模猪场春季主要疫病的防控

     

     

     

    猪场当前主要疫病有病毒性疫病和细菌性疫病,相对比较难控制的是病毒性疫病。所有的疫病都需要结合生产流程,看哪一种病在哪个阶段容易出现。比如非洲猪瘟,对种猪场来讲,其最危险的是公猪精液污染,对应的母猪场只要用了它的精液就会感染;蓝耳病在精液中也会传播,会导致怀孕母猪流产,还有产房弱仔,保育猪的风险也很大,相对来说育肥后期和后备猪的影响相对小一点。

     

     

     

    1、非洲猪瘟防控要点

     

     

     

    首先要加强生物安全措施,保持非瘟阴性,主要立足于防,而不是靠拔牙,拔牙只能作为非常措施。平时加强各个区域的消毒,即使多花一点时间,也比非瘟爆发没日没夜工作轻松得多。所以需要把问题放在日常,而不是发生问题了再行动,这样就得不偿失了。

     

     

     

    如果病毒真的进入猪场就需要做到精准剔除,其中时间节点管理和目标很重要。面对“弱毒株”目前没有特别好的方法,只能鉴别诊断,早发现,然后以单元格或者小栋为单位进行剔除。最后才是补充场外培育好的后备猪进行复养。

     

     

     

    1)防控原理——如何保证猪场是安全的?

     


     

    遵循“猪场以外一切皆为污染区”的原则,可进行颜色和分区管理,特别是相应的猪流、车流、人流、物流通道。

     

     

     

    2)如何精准剔除

     

     

     

    ①时间节点管理和目标

     

     

     

    前面提到,时间节点管理采用三个7天管理办法(21天,非瘟最长潜伏期),红、橙、黄、绿来管理,争取实现2周内稳定、力争7天内无新增的目标。

     

     

     

    ②精准剔除整体方案

     

     

     

    首先要成立分工明确的组织机构;然后再保持采样准确性和无交叉污染,检测准确、无污染和时效性,问题猪淘汰时效性和猪只离场无交叉污染,异常栏舍及时处理,消毒、加酸、加碘等措施。

     

     

     

    2、蓝耳病防控要点

     

     

     

    Bob Morrison2016的中国李曼大会提到,蓝耳病的病毒学机理还有诸多未知之谜,但不影响我们控制与净化实践措施,如全部清群、部分清群、多点式生产、AIAO、封群+驯化、后备驯化和空气过滤等。

     

     


     

    蓝耳病控制的关键还是生物安全工作要做好,空气过滤系统只是锦上添花,首先需做好日常生物安全的工作;其次是公猪精液,阴性场要保证使用的公猪精液为阴性;再次是引种后备猪,最常见于引种3个月内出现原来猪群的不稳定;还有要学会识别蓝耳病出现的问题,如监测断奶弱仔、PF液(产房阉割断尾的液体),如果连续检测有问题就表明产房不稳定;包括发烧母猪、保育猪等异常猪的检测,只要检测到病毒就表明群体中有蓝耳病。当然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因为实验室不能孤立地存在,而是为猪场服务的,所以一定要结合临床。经“实验室+临床”的数据,再由专门的兽医或者管理人员去判断,不能顾此失彼。

     

     

     

    3PED防控——某公司猪场多年保持PED阴性场的启示

     

     


     

     

    上图的猪场周边都是甘蔗林,加上猪场的空气过滤、人员合理的进出流程,所以该猪场一直保持PED阴性。因此说,猪场的选址和设计非常重要,最好能用上空气过滤。

     

     

     

    如果传统场真的爆发了PED该如何处理?病料返饲效果确切,但缺点是两周内10日龄的小猪的损失大。因此如果各方面不好控制,返饲是最好的做法。因为疫苗免疫目前的效果不太确切,相关产品的试验还在继续中,需要更多数据来确定效果。

     

     

     

    平时PED的防控就需要注意生物安全,这是防控病毒类疫病的最佳方案,特别预防鸟类,还有车辆、人员的进出等,还可用1:300的卫可进行消毒。

     

     

     

    4、猪喘气病的净化

     

     

     

    通过美国M.hyo净化启发,采用“高校+兽医诊所+猪场”的方案,将高校最新技术通过兽医诊所作用在猪场内,常用清群/重新建群、封群+药物和全群加药、不封群的方法来净化。

     

     


    气喘病净化全球顶尖的两位科学家

     

     

     

    目前我们常用的也是疫苗与药物,大家千万不要以为气喘疫苗免疫之后猪就不得病了,现在全世界没有那么好的疫苗,还需要靠良好的管理,也就是单批次全进全出,饲养密度、通风要合理,才能减少喘气病发生带来的损失。

     


     

    猪病防控的重要前提是公司领导决策层要重视,因为生物安全需要人、财、物支持,领导不重视一切皆为零;还需要生物安全体系相对完善,企业建立自主诊断实验室,后备猪管理规范和养猪生产流程要合理等内容。

     

     

     

    单独针对某一种疾病做净化时,要了解相关背景资料,如通过《猪病学》来了解病毒学基本知识(病毒机理及最本质有时研究不透不影响防控:PRRSASF等),并熟悉流行病学规律,为防控提供思路,还可以看此前是否有成功的先例;想要设计的防控方案贴合实际,就需要熟悉养猪流程的人参与方案制定。

     

     

     

    最后要做好日常管理,如环境控制、营养、育种、生物安全审计,所有的内容都需要根据现场进行确定与实施,因为猪病防控是来源于实践,最终还是要服务于一线的。


    (审核编辑: 猪猪侠)

      我来说两句(0人参与评论)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