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猪咬尾、咬耳,有法子啦

供稿:猪猪侠

点击:

A+A-

相关行业: 生猪

关键词:

    我要投稿

    猪咬尾、咬耳综合征是一种应激综合征,该病主要发生于保育猪和生长猪,被咬猪的尾巴或耳朵多被咬伤、咬流血。生产中,咬尾比咬耳更容易发生,轻者尾巴被咬破,重者尾巴被咬掉,咬尾可引起猪尾部发炎、溃烂,如治疗不及时可导致猪只死亡。

    一、发病原因

    1.1仔猪的吸吮习惯

    仔猪断奶后仍有吸吮母猪乳房的习惯,但此时已没有母猪乳房可供吸吮,仔猪会寻找其他吸吮对象,如其他仔猪的耳尖、奶头、包皮、外阴、尾巴等,而尾巴特别容易成为吸吮对象,久之,这种吸吮习惯逐渐演变成咬尾行为。

    1.2饲粮营养不平衡

    猪在猪舍饲养条件下,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全部从日粮中获得,如果日粮中缺乏能量、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及日粮氨基酸不平衡、饲料原料单一或限量饲喂均可引起或加重猪的咬尾、咬耳症状,特别是日粮中缺乏食盐或蛋白质会增加猪的咬尾机率。

    1.3饲养管理不当

    饲养管理不当是引发咬尾、咬耳的重要原因。

    1.3.1环境条件差

    舍内氨气、硫化氢、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等有害气体浓度过高,刺激猪的皮肤、黏膜时,可引起咬尾、咬耳综合征。光照过强,造成猪长期兴奋、烦燥时,也容易引起咬尾、咬耳综合征。

    1.3.2组群不合理

    同一圈栏内的猪体重相差悬殊时,体重小、身体弱的猪常成为被咬对象,其一旦被咬,就会被群起而攻之。有时个体较小的猪为争食常从后面进攻个体较大的猪,这也会引发咬尾。

    1.3.3饲养密度过大。

    饲养密度大,活动空间过小时,猪与猪之间为占有更多的活动空间,争夺吃料、饮水及睡觉位置,常会互相攻击而引发咬尾、咬耳。

    1.3.4环境单调

    小猪活泼好动,有很强的好奇心,如果圈栏内的设施单调,没有满足其好奇心的“玩具”,小猪就会对其他猪的耳尖或摆动的尾巴产生兴趣而发生咬尾、咬耳。

    1.4感染疾病

    1.4.1感染寄生虫。猪感染螨虫、蜱、虱等体外寄生虫时,常在墙壁或栏杆上擦痒,其皮肤因摩擦过度而出血时,就会引发咬尾、咬耳。猪感染线虫、绦虫、吸虫等体内寄生虫时,机体营养缺乏,易烦躁,易发生咬尾、咬耳。

    1.4.2受外伤。猪尾部和耳部受伤或发生坏死,阉割操作不当引起出血,注射操作不规范使皮肤形成脓包,饲料霉菌毒素超标造成直肠垂脱等都可诱发其他猪的咬尾、咬耳行为。

    1.4.3感染其他疾病。猪患狂犬病、胃肠炎、气喘病、贫血或营养缺乏症也能诱发咬尾、咬耳。

    二、保健预防

    2.1早期断尾仔猪产出当天,在离尾根约1 cm处用电热断尾钳将其尾巴断掉。

    2.2圈栏内放置玩具圈

    栏内悬挂铁链,放置皮球、旧轮胎、木块、绳子等物可明显减少猪只对同伴的攻击,稻草、树枝等都可作猪的玩具。这些玩具最好经常更换。

    2.3合理配制饲料

    根据猪不同生理阶段的营养需要合理配制饲料,要求饲料原料多样化,饲料能量与蛋白比例合适,饲料中的维生素、微量元素和常量元素含量充足,粗纤维含量适宜,饲料的适口性好。应定时、定量、定位投料,换料逐步过渡,禁喂发霉变质饲料。可给猪提供优质青绿饲料,任其自由采食。建议在断奶仔猪日粮中添加2%护仔康1号,保育猪在日粮中添加2%护仔康2号,有效补充猪只生长繁殖所需的关键性微量元素和维生素,预防断奶性腹泻及营养性腹泻,防止僵猪的发生,大幅提高猪只机体抗病力,避免因营养缺乏而导致咬尾咬耳等情况的出现。

    2.4加强管理

    2.4.1营造良好的生长环境

    定期清扫、消毒猪舍,保证圈栏干燥、卫生;加强猪舍通风,及时排出氨气、硫化氢、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等有害气体;保持舍内温度适宜;合理控制光照时间和光照强度;饲养人员应固定,养殖场禁止外人参观,并防止其他动物进入猪舍,以避免猪发生应激。可在猪只转群、混栏时在舍内喷洒护舍安,有效缓解转栏应激,防止猪只斗殴等咬架咬尾行为,同时有效吸潮去湿,保持栏舍干燥。

    2.4.2合理组群

    减少合群或重新组群,确须重新组群时,应按猪只来源、品种、体重、体质及采食情况组群,保育猪每群以1020头为宜,生长猪每群以810头为宜,群内猪只体重相差不宜过大。组群后的3天内应有专人守候,以防猪只打斗。

    2.4.3控制饲养密度

    适当的饲养密度既能满足猪只生长需要,又能合理利用圈舍面积。一般每头保育猪适宜的圈栏面积为0.30.4 m2,每头生长猪适宜的圈栏面积为0.60.8 m2。舍内的饲槽和水槽应充足,其设置高度应合适,以免猪只抢食、争水而发生斗殴。

    2.5做好保健工作

    2.5.1定期驱虫

    根据流行的寄生虫种类及感染规律定期驱虫。一般仔猪断奶后1周进行第一次驱虫,6070日龄进行第二次驱虫,母猪临产前12周驱虫一次,种公猪每年驱虫23次。驱虫可用伊维菌素、阿维菌素、多拉菌素等高效广谱驱虫药,体内、体外寄生虫应同驱。

    2.5.2加强免疫

    制订合理的免疫程序,选用高效疫(菌)苗控制各类传染病。

    2.5.3及时处理外伤

    圈栏内的设施要平整,避免突出的楞角划伤或刺伤猪体。猪有外伤时应及时隔离治疗,以防遭其他猪攻击。

    三、治疗

    隔离被咬猪,有攻击恶癖的猪也要隔离。被咬猪的伤部应进行消炎、止痛处理,并注意控制继发感染。咬伤较轻的,用0.1%高锰酸钾液消毒伤口后,涂上碘酊或撒上青霉素粉。咬伤严重的,消毒伤部并撒上青霉素粉后,对伤口进行包扎止血,同时肌肉注射消炎、镇痛、止血药物,20 kg体重猪可肌肉注射青霉素80IU、安痛定2mL、止血敏2mL


    (审核编辑: 猪猪侠)

      我来说两句(0人参与评论)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