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卫元 :一生做好一件事

供稿:大师兄

点击:

A+A-

相关行业: 兽药

关键词:

    我要投稿

    张卫元在为经销商作培训时讲话

       新华网湖北频道6月26日电(澎冰、高友清)"穷不忘操,贵不忘道"是晚唐名士皮日休的人生哲学,也被当代不少儒商奉为道德准则。张卫元也固守着自己的"道"――"产业报国"、"待同事如子弟"、"做生意恪守诚信"、"勇担社会责任"等正是他一贯坚守的原则和商道。

       2010年4月18日,武汉,天河机场。多雨的江城终于放晴,空气清新,阳光纯净。

       一架银色的波音737腾空而起,沐浴着阳光,径直向南飞去,纯蓝的天空留下一道优美的弧线。

       机舱里,一位中年男人透过飞机舷窗,专注地眺望着机身下方翻滚的云海,双眉紧锁静静沉思……此番他不是观光旅游,也非检查工作,而是去考察市场,他可以对公司的日常管理高度放权,但他对市场的变化和自身品牌的市场地位及影响力要高度掌握和把控。这样的考察他记不清楚有多少次,反正从公司诞生之日就没停过,而且特频繁。

       几天的阴霾天气让人感到沉闷压抑,迷离的太阳穿过玻璃斜射进来,给人温暖。在武昌东湖边上的一家咖啡店里,明亮的角落里只听到他的声音。那声音虽然低沉,但却给人感觉随时准备开始吟唱。他的语速不快,讲起话来慢条斯理,脸上的表情安静,不像很多具有表演欲望的商人那样渴望去征服面前的听众。

       他的成长经历似乎不够坎坷和传奇,他的创业故事不够惊险和刺激,他的行为举止不够激烈和抢眼,他的言论不够煽动性和话题性。总之,与那些天生的领袖、冒险家、演讲家相比,张卫元也显得缺乏野心和雄心,即便是面对瞬息万变的商场,他也目不斜视、气定神闲、沉默专注地走自己的路,没有当明星的欲望,没有当将军的志向。尽管他的企业年销售额连续几年均以100%的速度高速增长,并跃居全国猪药行业前三甲,但他总是淡定一笑:"不值一提";而面对自有品牌的日渐强大、与深耕几十年的国际知名品牌不分伯仲,他却语气坚定:"仍需努力"!

       他,张卫元--统盛集团总裁,这样一个低调内敛的男人。

    少小印记

       1969年,张卫元出生在湖北应城市陈河镇的一个农民家庭。这是一个三县交界且以"贫困"闻名的地方。他回忆说,从出生到懂事就没有一天过上好日子,童年时脑子里唯一的想法便是能吃上一顿饱饭,吃肉?更是梦想。他特别羡慕城里的人过着"大摇大摆的生活",以致他的人生愿望也简单地归结为几个字:养活自己。

       由于家里劳动力少,小时候的张卫元放牛、打猪草、插秧割谷、梨地挑草头(谷穗)样样都干,目的一个--分担父母的压力。让他至今心有余悸的是每年的"双抢"(抢割早稻、抢插晚稻)时节,近百斤的草头压在他幼嫩的肩膀上,很快磨出一个个血泡,但他必须咬牙坚持,跟随父母身后一天往返几十趟。晚上回到用砖头和稻草堆成的床上,腰板咯得生疼,骨节咯噔直响,冬天更是冻得飕飕直抖……

       无数个无人的夜晚,累得无处诉说的张卫元躲在暗处悄然落泪,他暗暗发誓这辈子不能再过穷苦的日子了。

       抱着这一想法,张卫元的学习特别刻苦认真,学业成绩总是名列前茅,憧憬着有朝一日"鲤鱼跳龙门"。当年中考后,他取得了546.5的高分,比重点高中应城一中的录取分数线还高出30多分,却莫名其妙地未被应城一中录取,而进了普通的杨岭高中。他托很多人打听过究竟,但个中缘由最终仍不得而知。

       拿着普通高中的录取通知书,张卫元很不情愿地走进了杨岭高中的大门。这种结局给这位年仅14岁的少年当头一棒,沉重的打击使他幼小的心灵几乎快要崩溃了,张卫元甚至打起退堂鼓,不想读书了。

       深夜的旷野,寂静得可怕,一位少年在狂奔,高呼着"为什么?",无情的旷野很快将他弱小的声音所吞噬,他在发泄着内心的不满和郁闷的心情,跑累了,他倒在地上,仰望苍天,已是泪光满面……

       好在有老师的关心和家人的开导,张卫元坚持了下来,又开始了几罐咸菜吃一个月、偶尔在食堂打上一份大白菜煮豆腐均是奢侈享受的学业生活。

       虽身在杨岭高中,但张卫元仍向往应城一中,经常向已上应城一中的原陈河初中同学打听应城一中有无学生退学不读,终于有一天得到好消息。他便主动找到应城一中教物理的刘老师,向刘老师袒露了自己的心思。好心的老师将他带到自己家里,让他单独做完应城一中刚考过的一份物理试卷,其测试结果相当于刘老师所带班的第三名。随后,刘老师决定叫他直接到应城一中来。他靠自己的能力和智慧,终于圆了自己到应城一中读书的梦。

       多年以后,张卫元对这段经历仍记忆犹新,难以忘怀。这段曲折的求学经历也表明:张卫元思考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胆量、绝处求生的智慧,已远远超越了与他同龄的少年们。

       1988年,张卫元考入华中农业大学动物医学系。 但是,他对自己选择这一专业并不很感兴趣,而是向往工商管理等当时的大学热门专业,准备大学毕业后再考管理类专业的研究生。然而,父亲病故改变了他的理想,逼他走上了经商之路。

       他读大一时,家庭倾其所有为父亲治病,但父亲仍医治无效,离开人世。失去了家庭的资助,大学生活难以为继。张卫元又一次陷入沉思,迅速寻找着走出生存困境的出路。

       人生的困惑与困苦中伴着无尽的哀伤继续上路。做家教、发传单、打短工、卖大米。别人卖大米等客上门,他却不计得失主动送货上门,尽管一百多斤的大米压得自己有时喘不过气来,但他仍笑脸相迎笑脸相送。很快,周围的居民记住了这位"另类"的小伙子,找他买米的人越来越多。几个月下来,他和同学卖米多达几十吨,是周边固定摊贩的好几倍。

       多年之后张卫元回忆,一个人年轻时的经验和经历,往往会成为其日后行事的固有习惯。对于这段卖大米的记忆,尽管没赚到钱但他的总结是,(:)对于没有技术含量的工作,只要勤奋肯干、服务优质还是有机会赚到钱的;其次,要挣到更多的钱,就不能太计较得失,要懂得互利双赢;再次,要对人友善真诚讲信誉,奇迹才可能发生。

       1993年,张卫元终于大学毕业,他被分到了武汉市畜牧水产局下属的武汉种鸡场做技术员。

       "每个月三百多块钱的工资,住在公家分配的集体宿舍里,不用担心前途,不用担心生计,每天又不是很忙碌,简单地两点一线",外人都说这是一个不错的职业,很羡慕。

       虽然有了在家乡人看起来很有面子的城里人身份和还算体面的工资,张卫元很快便发现,自己并不能适应这种温吞的慢节奏。僵化的体制和看不到发展前景的平台让他感到郁闷和疲惫,"有力使不上,有种被囚禁的感觉,很想出来换换气"。

       深秋的夜晚,微风吹过让人倍感寒意,周围人早已进入梦乡。豪无睡意的张卫元躺在死一般沉寂的鸡场空地上,他反问自己:"这就是我一身为伍的工作环境?这就是想通过努力让我和家人生活好起来的平台?靠每月三百多元钱改变全家的贫苦命运,可能吗?四周树影摇曳,张卫元狠狠地喝下手中的那杯水。水凉,夜更凉。

       此刻,创业的愿望在张卫元的心中疯狂地滋长。

     "我要下海!"

       "我要下海!"消息不胫而走。

       年迈的母亲来了,深爱自己的姐姐来了,亲朋好友来了,就连村里派出的说劝团也来了,狭窄的小屋一下子挤满了劝说的人群。泪流满面的母亲拉着儿子的手说到:"儿啊!一个农村的孩子,已拥有了城里的户口和像样的工作,你要懂得珍惜呀!瞎折腾个啥?"旁边"是啊!是啊!"的应道声一轰而起……

       窗外,令人心烦的知了叫声一直不停,正午猛烈的阳光烘烤着大地,一台破旧的电风扇在一旁"嗞嗞"地狂舞,小屋里仍是闷热异常。张卫元坐在床沿上,看了看泪流满面一言不发的母亲,瞧了瞧刚与自己吵了嘴、正在气头上的姐姐,再环顾了一下满屋劝说的亲朋,他强掩心头剧烈的酸楚,坚决地说:"我还是要下海!"

       屋里闷热的空气陡然凝固……这是1994年的一个夏天。

       母亲含泪回家了,拗不过他的姐姐将家里仅有的两千元钱塞到他的手里转身离去……此刻的张卫元呆坐在小屋里,内心像是被抽空一般,泪水情不自禁地流了下来。

       第二天一大早,张卫元赶往事先谈好的租房地,不想房东变卦了,房东担心他经营失败,第二个月无钱付房租,硬逼着他先交半年的房租1714元。然而,交房租后,手头只有200多元本钱了,根本不够进货,张卫元已顾不了那么多。

       没有开业的喜庆鞭炮、没有鲜花掌声、没有热闹的开业仪式,张卫元的湖北新华星兽药有限公司在低调中悄悄开业了,老板是他,员工也是他。

       他每天骑着自行车往返于周边的养殖户,利用自己过硬的专业知识帮助他们作技术服务,做免费诊断,通过服务来换取兽药的销售,赚一点微薄的辛苦钱。

       无钱购药,他通过学校老师疏通关系,先向一家卖兽药的国有企业赊货,卖了兽药后再马上送钱给这家国有企业。

       1995年3月18日,注定是张卫元一生难忘的日子。一位散养户找到他向他一次性购买了三百多元的药品,张卫元一次赚了近五十元。数着一堆零散的钞票,张卫元兴奋得一晚上都没有睡着觉。

       他的干劲更足了。一辆破旧的自行车被他骑得虎虎生风。每次出神地望着身旁飞速后退的景物,他都觉得自己仿佛乘上了一列财富飞车,此时流下的每一滴汗水、付出的每一份辛劳,都会被成倍地放大为丰收的喜悦。

       凭自己的勤快、诚实和诚信,张卫元赢得了许多生猪散养户的信赖,散养户也比较照顾他的生意,国有企业也愿意将药赊给他销售……

       一切水到渠成。这一年,张卫元赚到了他独自创业以来的第一个6万元。

       不知是老天爷要刻意锤炼他的意志,还是大凡成功者本身就要比常人多些磨砺。高兴过后,一场更大的考验悄悄地向张卫元突袭而来。

       那天,张卫元回到大学去看望自己的老师,老师正在一家兽药企业做技术顾问,老师帮忙从一家企业拿些兽药请张卫元帮忙代卖,乐意帮忙的张卫元二话没说就同意了。没想由于他人的债务纠纷引起了莫名的税务问题,说他偷税漏税,要罚款6万元。

       "6万元,可是我风餐露宿、辛苦一年的全部呀!更是我后面人生的希望啊!"张卫元害怕了。说明情况、托熟人、找关系……一切可用的方法他都用了,但事情并没有一个好结果。

       四月夜风徐徐,素有"火炉城"之称的大武汉本没什么寒意了。可此刻的张卫元却感到寒意正从毛孔中透入。

       "实在不行,就逃!"临别的那天晚上,张卫元心如刀绞,绝望、无助、恐惧、眼泪缠绕了他一晚上,一夜无眠……

       他还是留下来了。"我不能让自己拼命打下的'江山'刚有起色就毁于一旦,还落得个落荒而逃的骂名。"最终,张卫元用他的智慧、胆略、诚实和40天反复奔走、不做生意的代价化解了这场危机。

       6万元保住了!张卫元不再向国有企业赊货来卖了,又找来一个帮手,凭已赚的钱作资本代理了几个厂家的兽药品牌。此时,他确立的技术开路、送货上门、让利于人、全天候营业的超前经营思路,也很快受到更多散养户们的热捧,并聚集了广泛的人脉资源。

       1997年,湖北地区悄然兴起一股近乎疯狂的甲鱼养殖热,张卫元从中嗅到了商机,但流动资金不够,他又犯难了。

       很多养殖户闻讯,纷纷将钱交给他,"张老板,我们信得过你!你就引导我们好好干吧!"这不仅是一种巨大的资金支持,更是一份沉甸甸的信任,张卫元再次领略到诚信的重要。至今张卫元对这段往事仍念念不忘。

       那一年,张卫元大翻身,经营真正迎来了转机,赚到了真正属于自己的第一桶金。

       有了这笔积累作基础,张卫元再做兽药贸易就易如反掌。1998年,中国的养殖业迎来了空前的大发展,国外的知名兽药品牌也开始大举进入中国市场。几番考察和论证之后,美国的普强、韩国的LG、德国的拜耳、美国的先灵葆雅、瑞士的诺华等知名品牌不约而同把目光投向了张卫元创建的湖北新华星兽药有限公司,原因是这家公司信誉好、影响力大、经营意识和方法超前。

       张卫元施展才华的空间更大了,决胜市场的底气更足,知名度也越来越高。到2001年,湖北新华星兽药有限公司年销售收入处于湖北省兽药经销企业的第一位。

    张卫元(前排右一)为公司优秀员工颁奖

    品牌之舞

       2002年,命运似乎为张卫元打开了一道更广阔的财富之门,他决定迈进去,瞧一瞧,闯一闯。

       此时,国外品牌兽药通过中国的代理经销商苦心经营,其在中国市场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日渐扩大。站稳脚跟后,他们对中国代理商提供的代理条件日益苛刻,甚至提出一家代理商只能代理一个生产商品牌的强硬要求。张卫元和中国其他众多兽药代理商一样,随时都面临着被国外生产商甩掉的危险,要想做像家电行业"国美""苏宁"那样的经销品牌更只能是奢望。

       张卫元坐不住了。中国有庞大的养殖群体,有强大的市场需求,有众多的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和专业人才,外资品牌的运营模式和市场营销方式也逐渐被熟知,对中国国情烂熟于心的我们为什么不能创立自己的民族品牌,与国外的兽药品牌一决高下?

       经过一番详细的市场调研和深思熟虑之后,2002年,张卫元毅然决定与在行业深耕三十余年的台湾回盛化学制药有限公司合作,组建武汉回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并结合国情进行产品改良和技术创新,推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品牌,同时运用自己代理国外品牌中学到的管理、运作、营销等方面的好经验、好方法,与国外的兽药品牌展开竞争。

       张卫元又一次义无反顾的将自己的全部积蓄押了上去。

       为了赶工期,张卫元带领工人加班加点地干。高管们无不印象深刻于张老板烈日下的背影。"一双凉鞋满脸尘土,荒地上一指挥就是一天。和普通的当地老农无异,还不知疲倦。"

       为弥补技术研发上的短板,张卫元主动与自己的母校--华中农业大学对接,利用高校的技术优势和研发团队加快自身品牌的研发速度……

       2003年,张卫元的第一个自有知识产权品牌--万特肺灵诞生,并在武汉回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

       接下来,马不停蹄的张卫元利用做品牌兽药建立起的良好人脉和建立起的全国销售渠道,挥舞着"让经销商赚钱、让养殖户受益"的大旗,展开了与国内外品牌的市场搏杀。凭借优良的产品、优廉的价格和良好的服务,回盛很快在市场中站稳脚跟,并斩获连连,成为市场上的畅销品牌。

       一只鹰坐在高高的树上休息,无所事事。小兔子看见鹰并且问它,"我能像你一样坐着什么都不干吗?"鹰回答:"行啊,为啥不行。"于是,兔子坦然地坐在鹰下面的地上休息。突然,一只狡猾的狐狸出现了,它凶猛地扑过来把兔子吃掉了。--这是一个张卫元经常说起的故事。故事寓意:要想坐着无所事事,那你必须坐在非常非常高的位置。

       张卫元将非常非常高的位置看作是企业的创新和研发能力。

       为了谋求高位,武汉回盛以由过去单一与华中农业大学合作拓展到与南京农大、华南农大、湖北中医学院、湖南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哈尔滨农科所等多所大学和科研院所的深度合作,16位教授、博导成为公司的高级顾问;每年1000余万的财务预算用于科技研发);以致于后来湖北兽药工程研究中心落户回盛科技成为不二选择。

       愚者赚今天,智者赚明天。在产品研发上的快人一步也就成为回盛争胜市场的利器。

       张卫元回忆说,回盛生物没有走过弯路,没有跟同行拼过价格战。一方面是觉醒早,另一方面是因回盛的路线,从创立之初就考虑清楚了,回盛想要打造的品牌,一定是消费者心目中的专家型品牌,而不是说一个包罗万象的产品线。现在回盛的近20个自有品牌中,核心品牌多达10余个,而今年又有3个新药将要问世,其中有2个国家二类药上市。

       在营销上,张卫元更是将"让经销商赚钱、让养殖户受益"的理念发挥到了极致。在他看来,任何一次销售成功都不是目的,只是沟通成功的一个信号。至于你是否真正成功。则要看你怎样为客户创造价值。如果你不能给客户带来更深刻的影响,那么你销售的就只是一个商品,只能获得商品的价格。

       在回盛,让利于经销商和养殖户已成为常态,即便是兽药市场寒冬的2006年和国际金融风暴肆掠的2008年也是如此。回盛生物每年还拿出300余万元,组织由18个博导级专家领衔的技术服务顾问团,对全国500多个经销商进行技术和管理培训,在终端开展的科技推广会议和技术讲座更是多达1000余场,培训用户200万人,向养殖户赠送《养猪宝典》5万余册。目的就是让经销商和养殖户与统盛一起成长壮大。而全面推广的ERP信息管理系统更是缩短了信息传递过程的中间链条,也成为回盛的另外一种竞争力。

       有技术占优的产品、有经销商的执着、有终端用户的厚待,产品何愁没有销路?!张卫元显得自信满满。

       尽管公司销售每年以100%的速度高速增长、自身品牌的影响力日渐扩大、技术研发业内领先;2009年,由四个子公司和一个技术研发中心组成的统盛集团也顺势而生……但此刻的张卫元似乎并不满足,他又将深邃的目光紧紧地盯在了公司将来和整个行业的发展上。

       他不希望独舞,也不太愿意一枝独秀,更愿看到的是行业的满园春色。

       领跑与追逐,速度与稳健,在这相伴相生的矛盾关系中,张卫元怎样选择?

       他曾讲过刘翔和史冬鹏的故事:

       刘翔在多哈亚运会上比赛时,刚开始他只是想正常发挥,但是从一起跑,就觉得身后有个黑影,于是他选择了加速,再加速。那个黑影,就是史冬鹏。而始终追赶刘翔的史冬鹏,也一次又一次跑出个人最好成绩。所以,跑道上不能只剩下一个人,那样,既没有目标,也不会有新的突破。

       作为中国动物保健品协会的会员、湖北省动物保健品协会的副理事长,张卫元经常呼吁国内同行要联合起来,特别是要强强联合,将中国兽药品牌做强做大,树立中国兽药行业的美好形象,让中国兽药产品像"先灵保雅"等国外兽药品牌一样值得养殖户信赖,改变国人"崇洋媚外"的用药习惯,最终促进中国养殖业大发展。

       眼下,张卫元正在组织发起湖北省首届兽药产品技术研讨会,他要把国内的业内专家和业内企业聚集在一起,共同探讨中国兽药发展方向,联手做大做强,并让这样的活动成常态。

       张卫元的品牌之舞舞得精彩,也叫人信服。

    执着男人

       走进张卫元宽敞明亮的办公室,一幅"一生做好一件事"的字画格外醒目。

       一向喜欢米兰o昆德拉的张卫元说:"世界上最可怕的两个词,一个叫执着,一个叫认真,认真的人改变自己,执着的人改变命运。"

       因此,统盛集团的核心竞争力从开始就定位在:唯有专一,才更专业。要做就做行业的领跑者,而不做利益的追逐者而随波逐流。

       张卫元解释说,一生只做一种投资--专心、专一、专注,千头万绪,不如盯住一个勤奋努力,成功的机会会更大,有时成功不仅仅是靠努力和智慧,更关键的还有坚持;永远别相信天上会掉馅饼--天上会下雨、下雪,甚至刮沙尘暴,就是不会掉馅饼,所以别相信任何一步成功的致富神话。

       "专一就是只做猪文章,要多元化也只围绕产业链而多元化,即向水产、禽药、宠物药品、微生物制药等领域拓展;专业就要有强大的技术做支撑,并不断创新。"张卫元说,统盛要做挖井人,不要做挖坑人;只要我们认为那里会打出水,就一定坚持挖下去,而不是看见有人在其他地方挖出水了,我们就换一个地方挖。贪婪的人,往往一无所得;眼红的人,往往看不见真相。正因为统盛经受住了股市疯涨、房地产暴利和其它产业高回报的诱惑,心无旁鹜并执着的一路走来,才有了今天的小有成就。

       对于公司每年100%的增长速度,张卫元并不感到高兴。他说,回盛生物将不再追求高冲刺,而是要长跑,打造长期竞争力;不仅要做一个会赚钱的公司,更要做一个有价值观的公司--做自己认为对的事,做对别人有帮助的事。其终极目标不仅要提高动物的生命质量,更重要的是提高人的生命质量,因此研发高效、低残留的产品便成为公司的主攻方向,引导终端客户科学用药、合理用药、正确用药从而实现健康养殖也成为公司之己任……

       "做自己认为对的事就是要扛起民族兽药品牌的大旗,承担起促进中国养殖业大发展、帮助养殖户致富的重任;做对别人有帮助的事就是要让员工成才、经销商成功、养殖户致富、做一个合格的企业公民!"

       为何放慢公司的高增长?张卫元认为,只有知道如何停止的人才知道如何加快速度。就像奔驰和宝马这类车,它们的高质量不仅体现在发动机系统上,还体现在刹车系统上。你开这些车的时候,就敢于高速行驶,因为你知道,只要你踩刹车,车就能稳稳地停下来,不至于翻车或冲到马路外面去。但当我们开夏利车的时候,就一定不能开得和奔驰一样快,否则就很难刹住车了,说不定就会翻车或是撞栏杆。所以说,没有把握停下来的人是跑不快的人。

       因此,当兽药市场遭遇2006年的寒冬袭击时,回盛并不等待着被动挨打,而是带领职工苦练内功,蓄势待发,准备在市场回暖时发力扬威,再显身手。这一年,张卫元请专业公司为回盛生物做了CIS设计,还请专家为企业做了营销策划,组织员工进行专业培训和系统学习。当2008年全球金融风暴来袭时,张卫元又放慢了脚步,不吝巨资收购了长沙施比龙动物药业有限公司,并在应城市设立新厂,以摆脱产品在上下游的行业控制;聘请国内知名的战略管理公司为公司做战略规划,并全面导入ERP系统;加速公司的产品研发和品牌扩张速度;对经销商和终端用户实施大规模技术培训……

       统盛要快速做大做强,就要打造一只狼性的团队,狼性的关键不仅在于目标专注、全力付出、长期准备、坚持不懈;更在于超强的纪律性、以组织为核心、互助友爱的团队精神。而张卫元更想经营一家有人情味的企业,让"企业就像一个家"。他说,领导者不能忘记一件事--他们的权威,是由追随者赋予的。恩威并重,这是中国式管理的中心思想,无恩之威,我不喜欢。

       统盛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对一名员工来说,跟着张卫元,不仅事业上有前途,还有被关怀的温暖。目前张卫元已将自己的股份不断减少,他说他还会减持,让给对公司有重要贡献的人;公司高管由公司出资送各名牌大学EMBA学习;总经理信箱向所有员工开放,只要你的意见和想法合理,并有助于公司的发展,将会全部采纳,并得到总经理发给的特别贡献奖……

       当然,从心底里感激张卫元的,还有莘莘学子和更多不知名的人们。张卫元热衷于慈善事业,热衷于公益活动。公司走入正规化发展道路上后,张卫元就在华中农业大学设立了回盛奖学金,又在中学母校陈河中学设立了春晖奖学金,让一些家庭贫困的学生及时得到帮助,完成学业,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社会观。在自己的老家捐建养鸡场,帮一些贫穷的父老乡亲找到脱贫致富的新途径。湖北省和武汉市的各项公益活动总是能捕捉到统盛人的身影。

       张卫元说,当他看到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统盛赚到更多钱、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时,他就特别高兴、特别快乐。

       张卫元始终保持着简朴的生活习惯,他说,我出生于农村,知道赚取一分一厘的辛苦,体会过创造财富的艰辛,所以在花每一分钱的时候,也是非常节俭的。现在的张卫元不抽烟、不爱酒、不打麻将、不好应酬,甚至没打过高尔夫,但却特别爱学习,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的EMBA都有他的身影。虽然事务繁多,但每个月他都挤出4-7天进行学习;他特别爱看书,每个月看三本,并做读书笔记,已坚持了五年没间断。受其影响,统盛集团的学习氛围非常浓厚,令不少企业的老总羡慕不已。

       回望走过的路,张卫元就像一个有备而来的探险者,在每一个岔路口,都"幸运"地选择了正确的方向。其实,"幸运"一词似乎并不足以诠释张卫元。一次选择正确可以说是运气,次次选择正确,必是实力使然。

       张卫元的实力源于他在兽药领域里的专注和深耕,也和他的胆略与魅力分不开,同时和他共同做大、抱团发展的理念相关联。由是想,即使张卫元不选择兽药行业,我们也有理由相信,他也能够在另外一个行业拥有足够的话语权。

       晚唐名士皮日休的话"穷不忘操,贵不忘道"--中国士大夫的情结如今被商人奉为道德准则。张卫元也正顽固地守着自己的"道",这"道"中混杂着"产业报国"、"待同事如子弟"、"做生意恪守诚信"、"勇担社会责任"等理念,这就是他一贯坚守的原则和生存之道。

       关于理想,他的回答很简单:一个刚过四十岁的执着男人还想再做一些事情。

       业未尽,只争朝夕!


    (审核编辑: 大师兄)

      我来说两句(0人参与评论)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