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猪的利用与淘汰

供稿:刘刘刘

点击:

A+A-

相关行业:

关键词:

    我要投稿

    种猪的利用与淘汰

      贾虹杨

      黑龙江省双城市幸福乡畜牧发展中心



    1种猪的利用

      种猪繁殖期的长短、成绩的优劣与品种类型、饲料种类、营养水平、管理措施以及利用强度等有关。

      青年种猪开始配种产仔后繁殖成绩不断提高,当达到2岁~3岁时是繁殖力最高的时期,以后随年龄的增长,性机能逐渐下降,一直到性衰竭为止。因此,在繁殖方面,要掌握住最佳的繁殖阶段,进行强度利用,当繁殖性能下降时应及时淘汰。

      种猪的繁殖特点:(1)1岁~3岁的种公猪性欲强、性反射快、精液品质好、受胎率高,身体灵活、四肢健壮、肢蹄病较少;青壮年母猪1胎~6胎发情征状明显、受胎率高、产仔头数多且健壮,仔猪生活力强、生长发育快,母猪连产性高、哺育能力强。(2)老年种猪的缺点是繁殖力下降。老年种公猪性欲差、性反射慢、体重大且笨重,四肢不灵活常伴有肢蹄病,配种能力差。老年母猪产仔头数虽然不少但哺育能力差,常有少奶或无奶的个体出现,且体大笨重易压踩仔猪,腹部肌肉松弛,当侧卧哺乳时,后边下排的2个~3个乳头很难外露,没有人为帮助,初生仔猪很难吃到奶。还有老年种猪繁殖的后代生活能力较差,生长发育缓慢,常因基因突变而出现不良的后代个体。

    2种猪利用存在的问题

      现代化养猪生产中多利用青壮年种猪,一般种公猪用2年~3年,种母猪用到5胎~6胎,繁殖性能优良的个体可利用到7胎~8胎。种猪的淘汰更新比例较大,多保持在25%~35%之间。因此,一会增加后备种猪的培育费用,二会因1胎~2胎母猪占母猪群的比例加大而影响猪群的生产成绩。

      解决的办法:加强后备种猪的培育,提高母猪1胎~2胎的繁殖力;提高养猪整体生产水平,合理利用好种猪。

    3种猪遗传评估技术及其产业化

      从国内外市场需求和育种工作实际出发,采用国际先进的BLUP育种值估计方法,将现代统计学、分子生物学、电子计算机与信息技术有机结合,开展种猪联合选育,加快遗传育种进展,培育新品系。核心内容:(1)种猪性能测定技术:采用B型超声波活体测膘仪、电子秤等设备,对生长性状(达100千克体重日龄)、胴体性状(100千克体重时背膘厚)、繁殖性状(总产仔数)进行测定;(2)猪人工授精技术:通过人工授精技术使各猪场建立遗传联系,并能迅速扩大优秀公猪的影响面,同时可降低生产成本。(3)种猪遗传评估技术:采用动物模型BLUP育种值估计方法,进行个体遗传评定,提高选种的准确性。(4)计算机与网络技术:运用该技术,实现育种数据大规模运算和传输。通过建立种猪遗传评估中心及猪人工授精技术服务中心,形成组织管理健全、技术支持可靠、设备设施先进、长期稳定运营的区域性种猪遗传评估体系,可提供种猪性能测定数据交流、遗传评估信息发布、种猪资源网上交易,开展社会化服务等;形成统一规范的种猪性能测定选育技术体系和人工授精技术研究推广体系。

    4种猪淘汰

      种猪场应该淘汰的种猪包括以下几种情况:后备母猪超过8月龄以上不发情的;断奶母猪两个情期(42天)以上或两个月不发情的;母猪连续二次、累计三次妊娠期习惯性流产的;母猪配种后复发情连续两次以上的;青年母猪第一、二胎活产仔猪窝均7头以下的;经产母猪累计三产次活产仔猪窝均7头以下的;经产母猪连续二产次、累计三产次哺乳仔猪成活率低于60%,以及泌乳能力差、咬仔、经常难产的母猪;经产母猪7胎次以上且累计胎均活产仔数低于9头的;后备公猪超过10月龄以上不能使用的;公猪连续两个月精液检查(有问题的每星期精检1次)不合格的;后备猪有先天性生殖器官疾病的;发生普通病连续治疗两个疗程而不能康复的种猪;发生严重传染病的种猪;由于其他原因而失去使用价值的种猪。

      淘汰种猪的要求:严格遵守淘汰标准,分周/月有计划地均衡淘汰,现场控制与检定,最好是每批断奶猪检定一次,保持合理的母猪年龄及胎龄结构。

      种猪淘汰计划:母猪年淘汰率25%~33%,公猪年淘汰率40%~50%;后备猪使用前淘汰率:母猪淘汰率10%,公猪淘汰率20%。

      后备猪引入计划:老场,后备猪年引入数=基础成年猪数×年淘汰率÷后备猪合格率。新场,后备猪引入数=基础成年猪数÷后备猪合格率,或=满负荷生产每星期计划配种母猪数×20星期。

      我来说两句(0人参与评论)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