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现代集约化的养猪模式开始发展于20世纪60年代,也就是在那个时候,猪肉链经济开始被养殖者所关注。而养猪也只是8个环节中的其中一环,不过将植物能量和蛋白质转化为可供人们消费的肉。
猪肉链由农副产品的来源即碳水化合物、水、蛋白质转化为供消费者消费的猪肉的全过程中的每一步。养殖者认定猪价、饲料成本、出栏数、生产性能4个因素会对他们的利润造成影响。个体养殖户意识到他们对猪价和饲料成本的影响力非常有限,但是在出栏数和生产性能方面,则尽在掌控之中。
猪肉链的各个环节逐渐整合,首先是养猪和饲料,然后屠宰和猪肉加工也加入其中,生产者开始注重提高他们所能控制的几个因素(生产和性能)的水平。这种理念在20世纪70年代从西欧传至北美,并且适应了当地养猪业的特点。成功的有效健康管理,有4个基本的管理因素维持稳定的群体健康水平、组织猪只流程,最大化生产性能效率、最小化交叉感染风险——直接和间接风险包括猪场内和猪场间。
定期检查更新管理原则这些原则应用于实际生产中,可以得到一套有效的管理系统,
这套系统可以大大提高规模化、集约化猪场的生产效益。基本的原则是每天的健康检查和综合的健康管理计划,以便控制场内疾病;每周生产控制,达到有序的猪只生产,提高生产性能和效益;每月的生物安全检查,预防场与场之间的疾病传播;季度兽医检查,不断完善管理准则。
从猪场层面看,养猪者对猪的出栏量和生产效率能完全控制,既然这样,那么猪场管理层就应注重提高这两个方面的水平。在美国,生产效率平均每年提高3-5%,对养猪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例如,1991 – 2002年间,由于静态需求和效率的提高,导致供过于求和猪价下跌。它带来的反应就是母猪的存栏数减少了。但下一年生产效率的提高又导致市场供过于求,使得猪价下跌;这个循环持续了10年左右,直到全国的种群数减少到可以控制的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