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夏粮丰收粮食“十连丰”可期

供稿:刘刘刘

点击:

A+A-

相关行业:

关键词:

    我要投稿

    中国夏粮丰收粮食“十连丰”可期


    在经历了世界农业发展史上少有的粮食总产“九连增”之后,中国农业生产正向“十连丰”迈进。

      夏粮重要产区河南省的8000多万亩小麦今年有望再次获得丰收,预计夏粮总产在630亿斤以上,平均单产有望突破800斤大关。

      中国农业部发布的信息显示,河南、安徽、江苏、山东、陕西、山西、河北等小麦主产区的机收工作已相继告捷。截至6月27日,全国已收获冬小麦3.22亿亩,超过应收面积的94%,夏粮基本到手。从各地田间测产和实收情况看,全国夏粮丰收已成定局。

      农业部有关负责人此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夏粮丰收意义重大,为实现全年粮食“十连丰”的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夏粮产量占全国粮食总产20%以上,虽然在全年粮食总产中的比重不是最大,但夏粮中的主体——小麦是我国最重要的口粮之一。”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说,夏粮丰收对保障口粮的有效供给和稳定粮食市场有重要意义,为全年粮食增产开了一个好局。

      中国粮食生产的“大头”在秋粮。秋粮占中国全年粮食总产70%以上,对确保全国粮食丰收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中国最重要的秋粮产区在东北。2012年黑吉辽蒙东北四省区粮食产量达到2740亿斤,约占去年全国粮食总产的25%。虽然这些主产区刚刚经历了近半个世纪以来最严重的一次春涝,但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仍然稳定。

      今年,全国产粮状元省黑龙江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超过2.1亿亩,玉米播种面积首次突破一亿亩。内蒙古自治区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也达到1.09亿亩,粮食作物播种面积8575万亩,均比上年增加。

      粮食总产占全国四分之一的东北四省区播种面积稳定,为全国秋粮丰收打下基础。

      黑龙江省农委种植业管理处处长谢庆华说,作为全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黑龙江省苗情目前整体不错,一些地块的玉米已经有一米半高了。特别是最近一段时间,天热气温高,庄稼长得非常快。

      “制约秋粮生产的最大不确定因素是气候。”李国祥说,今年秋粮主产区农作物播种时间推迟一周左右,个别地区推迟时间更长,对秋粮生产影响很大。对于秋粮来说,最大的不利就是后期光热不足。如果冬季霜冻来得早,农作物成熟度不够,可能对粮食生产造成很大打击。应及时加强田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通过技术手段把自然灾害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

      专家提醒,在粮食连年增产的背后,必须正视中国农业资源禀赋不足的现实,支持粮食生产的水土资源面临着过度消耗的问题,水、肥利用率低,土壤有机质下降、污染加剧。

      “粮食线性增产并不是粮食安全的唯一内涵。”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程国强说,从现在开始,必须高度重视粮食线性增产的外部要素,重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和可持续性、安全供给。

      部分农业专家认为,要处理好粮食生产与生态资源的关系,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使农业资源得到恢复和保护,稳定粮食产能,避免粮食产量大起大落。

      相关报道:农业专家谈夏粮"十连丰"后如何走好粮食发展之路

      夏日炎炎,带着农民辛勤的汗水,沉甸甸的新麦颗粒归仓。目前,我国夏粮实现“十连丰”已成定局。在自然灾害越来越频发背景下,夏粮如何实现多年丰收?高起点上,未来增产潜力还有多少?如何破解农业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粮食连年丰收为何进口依然增加?近日,农业领域多位专家就上述问题接受新华社记者独家专访。

      粮食继续增产潜力如何

      “过去五年,夏粮主产区不是连续干旱就是收获期间雨水多,涝灾多。取得十连丰得益于政策支持和科技进步。”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韩一军说。

      他表示,多年来,国家围绕粮食生产实施“四补贴”,实行最低收购价,从2006年开始,小麦和水稻最低收购价连续提高70%以上,促进了农民生产粮食的积极性。同时,通过研发优良品种,改进栽培技术,加强病虫害防控,加快农机发展,对十连丰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

      “2003年至今,全国小麦增产幅度70%来自于单产。”韩一军指出,未来我国粮食增产还有一定空间。其中,玉米增产潜力最大,目前我国玉米单产刚超美国单产的一半;小麦生产处于世界中高水平,水稻种植处于世界领先水平,通过农业技术集成创新、品种研发、适度规模化生产,还有增产潜力。

      联合国粮农组织驻中国代表处助理代表张忠军表示,中国未来粮食增产潜力很大。一方面,水利等基础设施还比较薄弱,约有一半“望天田”;另一方面,还有很多中低产田,通过改善条件,可提高产量。通过规模化种植,应用现代栽培方式,都可提高单产,深入挖掘潜力。

      化肥农药应提高利用效率

      近年来,我国粮食生产对化肥、农药等投入品依赖度高、利用效率不高,造成土壤板结、水体污染等问题引起人们关注。

      专家们指出,施肥指导需要在充分掌握土壤情况、气候等信息前提下才能给出科学建议,基础性的研究与数据搜集尤为重要。而在我国,农民习惯依靠“大肥、大水”增产。

      近年来,为促进科学合理施用化肥、农药,我国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统防统治等一系列措施,取得积极效果。

      专家们建议,今后应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农民使用有机肥和生物技术,加大对相关企业和研究机构支持力度。在土地有序流转基础上,促进粮食规模化生产,加强对农民科技培训,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统防统治等技术。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秘书长程国强指出,现在的农业资源对于粮食生产已经接近极限,已带来比较严重的环境压力,要本着对子孙后代负责的态度,实施粮食安全新战略,做到有保、有放,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统筹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农业部数据显示,今年1至5月,我国稻谷和大米进口116.3万吨,同比增加19.5%。去年粮食进口亦呈增长趋势。国内粮食连续丰收,为何进口量不断增加?

      程国强表示,去年谷物进口增加,原因并非国内供给不足,而是由于国内价格高于国际价格,具备了进口的商业条件。

      他同时指出,从战略上看,今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确保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进口国外农产品、利用境外农业资源将不可避免。目前中国土地资源自给率只有80%,只能满足国内90%的谷物、油料等农产品消费需求。这意味着,我们不得不从国际市场进口国内10%的农产品需求,以弥补20%的耕地资源缺口。

      韩一军表示,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深入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肉蛋奶的消费将继续增加,对饲料用粮和工业用粮的需求持续增长。

      “应该看到,我国粮食实现连年丰收、增产,为保障粮食安全奠定了物质基础,但是本质上并不能解决国内粮食供需的结构性矛盾。”程国强说,目前我国小麦、水稻、玉米库存充裕,但还有部分品种短缺问题尚待解决。

      他指出,要坚持立足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同时,提高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对稻谷、小麦等关系国家粮食安全根本利益的主粮产品,确保较高的自给率;对非主粮农产品,要主动利用国际农业市场和全球农业资源,满足日益增长的国内需求。

     

     

      回盛股份
      我来说两句(0人参与评论)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