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胀目标3%面临考验 猪肉或将再次成为最不安定因素

供稿:刘刘刘

点击:

A+A-

相关行业:

关键词:

    我要投稿

    2010全国两会之评论

      一般来说,每年的两会都是老百姓和政府沟通、了解政府工作方向的重要窗口。在通货膨胀日益成为全社会今年最大关注点的时刻,两会传达的信息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温家宝总理提出了3%的通胀目标,同时强调要管理好通胀预期、稳定物价总水平。这样的目标,远远低于2009年的4%左右和2008年4.8%左右的目标,回归到和上一轮经济复苏起点2003年时的目标。央行副行长苏宁则显得更为乐观,认为最近几个月中国不存在通货膨胀,这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央行对通胀问题的认识。

      但是,3月11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CPI数据却大幅高于预期,显得通胀形势并不如管理层预计的那么乐观。2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7%(上年同月为下降1.6%),涨幅比上月扩大1.2个百分点,其中食品价格上涨6.25%,涨幅尤为明显。环比来看,上涨1.2%,而食品价格环比上涨3.3%,更是成为推动CPI上涨的主要动力。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宋国青对通胀形势的判断是2009年超常规的货币投放可能引起2010年的物价上涨,涨幅可能在6月份达到最大值,同比增长接近15%,即使全年平均来看,如果全年保持7-8万亿的货币投放,预计CPI增幅很可能超过5%,形成比较严重的通胀局面。事实上,无论是从国内还是国外角度分析,通胀的因子都在不断酝酿。

      在国内,由于食品在CPI中的超过三成的权重,通常是引领CPI走高的主要因素。尽管进入2010年后,猪肉价格一反常态的在1月初开始掉头直下,春节也没有对生猪市场产生明显的刺激效应,批发价格从去年的高点下跌近20%,使得猪粮比逐渐逼近5.5∶1的政府警戒线。

      从表面看,这似乎可以让对通胀的担忧得到缓解,但据媒体报道,发改委又计划出手猪肉收储。尽管该措施在短期内有利于稳定养殖企业和养殖户的信心,也会对猪价产生立竿见影的止跌效果。这种非正常因素将使得猪肉上涨重新回归正常轨道,而且近期一些地方暴发的疫情已造成母猪存栏的恐慌性下降,这些因素都将给后期的猪肉带来更强的上涨因子,猪肉或将再次成为通胀的最不安定因素。

      从货币供应来看,2月份M2略有放缓,但仍然实现了25.52%的增速,远远高于17%的目标水平。尽管有19.64%的M2增速是由翘尾因素引发的,但考虑到2月份本身工作日少于去年同期,使得增量货币投放受到影响,从而拉低了M2增速。考虑到货币供应对物价的传导存在6-9个月的滞后期,2009年以来投放的天量货币,最终必将由通胀“买单”。

      [NextPage]

      在春节后全国各地几乎齐齐爆发“用工荒”和随之相伴的各地上调最低工资、收入预期的提升不仅会加大社会通胀预期,而且会形成真实的生产成本提升和最终商品价格提升。更为值得重视的是,2月份PPI指数上涨5.4%,涨幅较1月份再次扩大,也使得PPI与CPI之间的剪刀差进一步扩大,这也加大了未来发生成本推动型通胀的可能性。当然,在这个问题上,更为重要的是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走势,中国商务部长陈德铭在两会间隙就表示,今年应注意进口大宗商品价格的传导影响。

      从国际原油的历史走势来看,2004年以来,每年都存在“春季攻势”,在2010年很可能重演。国际油价随时可能上攻90美元/桶,刷新18个月来的高点。尽管当前PMI购进价格指数显示物价环比增长稳中有降,但国际大宗商品可能开启新一轮强势,正在为中国未来面临输入型通胀埋下伏笔。

      事实上,就在此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刚刚发出倡议,称各国央行应提高通胀目标值,以提高政策的可操作空间,但中国依旧选择了3%这个相对保守的目标。当然,也有分析师表示,在中国政府强大的执政能力下,通过金融机构窗口指导、甚至对重要商品进行价格管制,3%这个艰难的目标还是有可能实现的。

      毕竟,通胀趋势一旦形成,往往很快成燎原之势。但愿政府给出的3%的目标,是为了更明确地引导社会各方的通胀预期。

    (审核编辑: 刘刘刘)

      我来说两句(0人参与评论)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