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透视:引发猪价上涨的“八大根源”

供稿:刘刘刘

点击:

A+A-

相关行业:

关键词:

    我要投稿

      深度透视:引发猪价上涨的“八大根源”

      冯永辉(搜猪网/中国生猪预警网 www.soozhu.com)

      五一前后,全国各地掀起的猪价上涨狂潮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各大门户网站、报刊杂志纷纷追根溯源,对整个生猪产业链进行了追踪调查和分析,并寄予了大量的长篇报道。最终,各大媒体得出的结论基本相同:2006年上班年猪价跌至亏损,期间散养户大量淘汰母猪,导致存栏大幅下降;紧接着6月份开始的猪高热病开始肆虐各大主产省,不仅导致生猪存栏降至罕见地点,而且疫病风险导致补栏迟迟得不到恢复,最终导致生猪严重供不应求,生猪价格大幅上涨……。本文作者冯永辉在2006年曾先后发表的《9月份猪价真的能长起来么》、《一场台风引发的涨价狂潮》、《2007年生猪市场分析预测》文章中均对生猪市场进行了连续性的分析。在此,作者不再对引起供求变化、猪价上涨的各种因素进行回顾式分析,而对引发猪价上涨的深层次原因进行挖掘、剖析,并参考作者在2007年4月份完成的《谁在操控中国猪价》一书,提出引发猪价上涨的“八大根源”供业内人士参考。

      引发猪价上涨的微观三大根源和宏观五大根源

      微观三大根源是:价值规律、供求关系和谈判交易。价值规律是价格波动的杠杆,是价格变化背后看不见的手。而谈判是价格产生的途径,由于收购商和养猪户谈判时的底线是根据各自对生猪供求变化的感知而来,因此,它导致生猪的价格充满了变数,有些时候甚至导致价格背离供求关系。供求关系是直接决定因素,不仅决定了价格的变化趋势,而且还决定了价格的涨跌幅度。

      宏观五大根源是:猪的生长周期无法改变、我国养猪业缺乏市场准入和准出制度、养猪业产业集中度较低、养猪生产缺乏合理的引导、疫病时刻威胁养猪生产。

    下面开始对八大根源进行逐一剖析。

      一、 价值规律永远是生猪价格背后看不见的手

      不管生猪行情是好还是差,养猪场/户在决定淘汰母猪和大量补栏时所参考的均是“生猪的价值”,养猪户追求的不是销售量的多少,而是获得利益的多少。他们不会盲目接受经济学强加给他们的所谓的由生产量等于需求量所决定的均衡价格。他们的心目中还有一个价格,他们的行为应当是建立在市场价格与这一价格的比较结果之上的。假如市场上的猪价低于了他们心中的价格,就会考虑淘汰、宰杀母猪,当高于这个价格的时候就会考虑补栏。

      养猪场/户心中的那个价格也就是生猪的价值应该是多少呢?在一般养殖户看来,一头猪的价值应该和其所付出的劳动价值相符,养殖户付出了时间、汗水和金钱,所得到的收入应该让其在和其他职业对比时具有优势,这样才会继续养猪,而不是改行选择其他职业。

      以当前我国农村居民的收入来看,出栏一头猪能够获得30-80元的利润是比较合理的,也就是说一头猪的价值应该在高于成本线50元左右,30-80元之间,过高、过低的偏离养猪户心理的这个均衡价位,都会导致业外人士进入养猪业,或者养猪户退出养猪业,从而对供求关系产生重大影响,导致猪价的大幅涨跌。

      二、 供求关系决定生猪价格的涨跌方向和幅度

      在微观经济学中,有一个最为基础的概念,它是学习微观经济学的起点,即:任何商品的价格都是由需求和供给两方面的因素共同决定的。在市场经济中,任何商品的价格涨跌都取决于供求关系。某种商品供大于求,该商品的销售价格势必要跌;而相反,若某种商品供不应求,该商品的价格则势必要涨。成本因素只是对生产者在与收购商讨价还价时价格低线的确定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成本高低并不能直接反映出供求关系的变化。

      消费者对生猪的需求和养殖户/场对生猪的供给相遇于生猪市场,由此决定了生猪的市场价格和数量。假如某一时期,消费者对生猪的需求量较前一期增加了2倍,而本期养殖户所能够出栏的生猪仍维持在前期的水平,那么相遇于市场后,表现出来的便是供不应求。因为消费需求增加了2倍,而供应量并未增加2倍,因此,消费者为了满足自身的需求,便抬高价格。同理,可知当生猪供大于求时,价格自然下跌。因此,不难理解,从表观上看,价格的涨跌其实是供求关系变化的结果。

      近期的猪价上涨,同样是有生猪的供应和需求决定的。当然,有些媒体将需求增长列为了猪价上涨的主因,而通过我们的分析不难看出,这是非常牵强、不值得一驳的论调。生猪作为一种日常消费食品,其需求具有非常强的季节性规律。炎炎夏日,正是蔬菜、水果、水产品上市的旺季,有多少人会放着相对价格便宜的蔬菜、水果、水产品不买,而去买已经赶上牛羊肉价格的猪肉呢?

      因此,生猪存栏大幅下降导致生猪供应严重不足,才是导致猪价上涨的最直接原因。在此,部分省地有些部门发布的消息称,目前的生猪存栏、出栏同比增长百分之***个点,更属无稽之谈。假如生猪存栏、出栏同比还是增长的话,那么现在的供求关系就不应是严重供不应求了,而应该是供大于求才对。可是,去年同期的生猪价格跌至了2.5元/斤左右,而今年呢?!不用说大家也知道,各地纷纷刷新了历史最高纪录!

      呵呵,是市场经济学规律错了还是有些部门公布的数据错了,大家自有见地。

      三、 谈判交易是得到生猪价格的途径 但却不能真实反映供求关系

      猪价的高低除了是由价值和供求关系两大重要因素决定的意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不能被忽视,那就是“谈判交易”这一个过程、途径。因为猪价产生的环境是在市场中,由养猪户和收购商交换而产生的,尽管多数情况下并非是“等价交换”,价值和价格并不相等。但我们仍不能忽略在这一交换过程中,养猪户和收购商两者各自对猪价的认识和定位,以及又是如何最终妥协、谈判成功,交易的。

      养猪户和收购商在交易前有一个讨价还价的过程,而讨价还价前,各自心中均有一个价格底线,这个底线是双方各自对生猪价值和当期生猪市场供求关系的判断而产生的价格。养殖户和收购商对当期生猪市场供求形势的评估判断,主要依靠各自对生猪存栏和生猪需求信息的掌握。掌握的信息越多、越广、越全面,就越容易对供求形势有一个清醒、正确地判断,也就越容易在交易谈判的过程中处于主动。

      在信息的获得方面,由于收购商接触到的养殖户数量要远远的高于养殖户,同时,因为收购商在生猪产业链中的角色是连接生猪养殖和生猪屠宰加工两大环节的重要“枢纽”,所以,他在收购生猪的过程中既掌握了生猪生产情况方面的信息,同时又在和屠宰场的交易过程中掌握了生猪需求的信息。而在生猪需求方面养殖户所能获得的信息却寥寥无几。

      因此,在生猪市场供求信息的获得方面养猪户和收购商差距非常明显,信息的不对称让收购商在交易的过程中完全占据了主动。

      一头猪自从出生一直到出售,每时每刻都在消耗着养猪户的饲料、水、电……等资源,增加养猪户的成本和投入。而且由于生猪在生长至90公斤以后,不仅日采食量很大,而且所摄取的营养更多的是用来转化成了脂肪。于是,在效益最大化和消费趋向的引导下,生猪出栏体重多在80-120公斤。这就意味着生猪只要长到了出栏体重就要尽快卖掉,否则多养一天就会导致成本的增加,即使价格不是很高也要卖掉。所以,受制于此,养猪户在交易过程中完全处于了被动。很难在与收购商的谈判中占据优势。

      既然生猪价格是由养猪户/场和收购商共同谈判、妥协出来的,而且在价格的产生过程中,双方谈判的基础是各自对生猪供求关系的主观认知、判断,没有任何一方能够获取始终处于变化中的、不同阶段的生猪供应和需求量。因为目前还没有那个组织和个人可以通过得到这样的数据。

      因此,现实中由养猪户/场和收购商通过谈判得到的生猪价格并非完全是供求关系的真实地体现,而是各自根据自己对供求关系的主观判断谈判、妥协的结果。因此,这样产生的生猪价格难免会与不同时期的供求关系所应该体现的价格间产生偏差。这也是对我们分析预测后市猪价走势影响最大的一个变数。

      因此,在实际的生猪市场变化中我们经常会碰到,现实的猪价和通过了解的信息而得到的主观判断的价格不符,甚至出入较大的情况。对于这一点,通过我们的分析,你就会了解到,短期市场变化中出现这种情况是正常的。但这种短期内出现偏差的现象不会长期存在,因为生猪价格的变化最终的决定因素还是生猪的价值和生猪供求关系。

      以上为决定猪价变化的三大微观根源。下面对宏观五大根源进行剖析。

      四、 猪的生长周期决定生猪的供应呈明显的周期性变化

      猪有一定的生长周期。我们判断不同阶段生猪的存栏量和出栏量可以根据前期的补栏情况,然后根据其生长周期推算出不同阶段的存栏量和出栏量的多少。因此,生猪的生长周期是导致生猪存栏剧烈波动的固定因素和根本因素。

      不同品种的猪的生长周期也有差异,如20年前还遍布中华大地的诸多地方品种猪,其生长周期在8-12月,而“杜长大”三元杂交商品肉猪只需要5-6个月龄便可达到90公斤左右的出栏体重。

      如果从补栏二元母猪开始计,补栏二元母猪后还需要4个月左右的时间母猪才可达到体成熟和杜洛克公猪配种,配上种后,妊娠期要114天左右,之后产仔,产下来的三元仔猪还需要21-28天断奶,之后还需要4-5个月的育肥期,最后才可出栏上市。整个周期需要380天左右。我们可以从猪价的波动中看到猪的生长周期对其产生的影响有多大。

      假如某一时期养殖户/场大量的淘汰了母猪,则至少1年内商品肉猪的上市量都将难以有根本性的增加。例如,2003年上半年非典期间,大量的母猪和仔猪被宰杀,生猪存栏量长期得不到根本性恢复,生猪市场长期保持在供不应求的状态,生猪价格居高不下。直到2005年的9月份全国平均猪价才回落至8元/公斤以下。

      猪的生长周期很难改变,除非在相关科学技术研究方面获得突破。这一固定因素决定了生猪的存栏量不管是增还是减,均会对生猪市场供求关系产生深远的决定性的影响。

      五、 我国养猪业产业集中度较低 跟风现象非常严重

      当前我国生猪价格波动较大,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生猪行情好时,会导致母猪存栏量随即大幅增加,行情差就会导致母猪存栏量随即大幅减少。虽然猪的生周期较长,短期内生猪的存栏量增长较慢,但母猪的存栏量却可以随行情好坏快速的增加和减少。其主要原因就在于我国养猪业的产业集中度较低。虽然我国拥有全世界一半的生猪饲养量,但同时也有几千万人在从事养猪业,而且各自的情况又差别较大,无法实现统一、协调生产,更风现象非常严重。

      当前我国养猪业仍处于完全竞争阶段。经济学认为,对于完全竞争行业而言,只要市场容量不是无限大,每个厂商都增加产量必然导致价格波动。价格波动对完全竞争行业的厂商的打击往往是毁灭性的,因为完全竞争厂商只有一种竞争手段——价格战。

      我国养猪业处于完全竞争阶段,生猪价格经常大幅波动。因为,处于完全竞争状态下的生猪市场,其需求、市场容量并非无限大,而生猪的供给却可以因为广大养猪户可以自由进退于完全竞争状态下的生猪市场而变得既可以无限的扩大又可以无限的缩小。这样以来,一旦市场上生猪价格上升,就会吸引大量处身于其他完全竞争市场的业外人士涌入生猪市场,使该市场的供给呈现出无限扩大趋势。无限扩大的供给与有限的需求之间的矛盾,必然引发价格大幅波动。

      六、 无奈:国情确定养猪行业缺乏但又不可强制实行市场准入准出制

      我国生猪价格、存栏、出栏量之所以大幅波动,最主要原因在于,到目前为止我国养猪行业既没有颁布、施行市场准入制度,也没有颁布实施市场准出制度。行情好,任何人都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和实际情况建猪场养猪,而无须经过任何人允许,至于养多少头就更不用通过他人同意。同样,行情差时,任何人都可以随时随地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淘汰母猪,同样无需经过其他任何人同意。

      于是有业内人士曾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设置生猪市场准入、准出制度,建议根据我国猪业发展的波动情况,为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避免大起大落,各级政府应基于生产和谐发展原则,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逐步建立生产准入规则,逐步制度化并得以执行。比如,基于利用土地消纳粪尿的原则,确定在多大的土地面积上只能容纳多少猪,当这个地区养猪数量已经达到这个指标时,如果已有场家没有退出,就不能再增加新的场家,即不能再增加养猪数量;再比如,基于动物防疫法的要求,在多大的范围内不能相邻猪场;新建猪场必须在品种、工艺等有所创新,没有经过专门技术培训的人不能开办猪场等,以确保猪业的健康理性发展。同时认为,这种准入制度就是“门槛”,作为产业发展来讲,没有“门槛”就是没有“规矩”,放任自由的发展方式无法造就发达的猪业……。

      那么,以我国目前的国情该不该由政府出面出台有关的生猪市场准入和准出制度呢?

      冯永辉认为,上述专家的提议非常有可取之处,但就当前我国的国情而言,还有不少经济落后、贫困人口较多的山区、边远地区的农村。这些地区的养猪生产仍然以散养为主,大多数农民不懂得科学的养猪技术,也很难有机会接受专门的技术培训,而养猪可能就是他们增收的主要来源,通过市场准入制度将其拒绝门外显然是不现实的。

      虽然近几年我国多数地区规模养殖发展很快,但每年所出栏的生猪仍有一半左右依靠上述这些地区的散养户提供。而且,我国各地区域差别较大,很难以全国统一的生产模式和准入制度在全国各地推广。如:广东等地养猪规模化水平、生产技术均是全国最高的,万头猪场的数量要远远超过四川这个全国养猪第一大省。但四川有其地域特征,地形以丘陵为主,交通不发达,山区贫困人口较多,然而各种粮食作物、青绿饲料资源却很丰富,假如在四川省一味的推广广东的生猪生产模式,大量的建万头猪场,这显然是不现实的,因为在这些地区,养猪也许是解决农村居民就业的一个重要职业。因地制宜,保持多元养殖模式共存才是根本。

      在已经开始实施的畜牧法中,我们可以看到,政府也是在努力保护散养户的利益的同时鼓励发展规模养殖。并未出台有关的市场准入准出制度。

      我国新颁布的《畜牧法》根据现实情况,对规模养殖和散户养殖分别做出了适当规定,体现了两种养殖方式的不同特点和国家对畜牧业发展实行分类指导的立法原则。《畜牧法》第三十六条规定:“国家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和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建立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发展规模化、标准化养殖。”这条规定明确了国家对农村地区畜禽养殖业发展的基本态度。本条隐含的法律要旨是,规模化、标准化养殖是我国畜禽养殖方式的发展方向,尤其是对农民从事规模化、标准化的畜禽养殖,国家给予支持。但同时,并没有对现存的散户养殖进行限制。

      以我国当前的国情,片面的批判散养模式、将当前生猪市场出现的价格大涨大落、猪病泛滥等诸多问题完全归结于“落后的散养”是非常愚蠢、不科学的。因为道理很简单,假如猪价大涨大跌,蛛网现象明显和猪病泛滥是散养惹得祸,那为何在近几年之前的数年中鲜有此类现象发生,而偏偏在近几年屡屡发生呢?之前,地方品种猪广泛存在于全国各地已有几千年,为何鲜有价格暴涨暴跌,猪病泛滥方面的记载呢?

      生猪市场该不该设门槛的问题应该由市场来解决。市场经济价值规律有“调节”“激励”“分化”作用,市场竞争可以大浪淘沙,会游泳的就继续等待接受下一轮冲击,不会游泳的要不赶快学会游泳,要不就沉下去。政府所要做的不是向会游泳的人拉一把,而向不会游泳的人按一下,而是要做好服务工作,督促、鼓励、帮助两者共同面对每一轮冲击。

      缺乏而又不可强制制定实施养猪行业的准入准出制,让我们每一位业界人士感到无奈。这也是中国养猪历史上要经历的一段痛苦历程,但愿这段历程能够短一些。

      七、 市场经济环境中的养猪业缺乏合理的引导

      我国养猪业因为产业集中度低、没有准入准出的门槛,再加上猪的生长周期这一固定因素,使得生猪存栏量释放式的增长和下降。但仍有一个重要的因素不可忽视,那就是在实际的生猪生产中,确实有不少的地方有关部门没有根据市场规律引导生猪生产,而是盲目的引导养殖户/场扩大生产。

      当前我国整个社会经济处于一个转型期,经济快速发展,区域差距明显。于是,部分地方有关部门为了促使本地畜牧业达到所谓的发展目标,配合大的社会经济环境,而大肆鼓励地方养殖户/场发展养猪业,同时给予政策、税收等诸多方面的优惠。部分地区甚至大量建设养殖小区,以补助、免税等优惠政策吸引养殖户入住,大力发展养猪业。尽管有些事情出发点是好的,给予了当地的养殖户/场诸多优惠,降低了他们的成本,增强了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但有些措施却适得其反,事与愿违。

      例如,2004年下半年、2005年上半年,全国平均猪价长期维持在8元/公斤以上,养殖效益相当可观。此时有大量的养殖户/场在扩大规模,纷纷建厂,还有不少业外人士也看好养猪业,投资建新猪场。在此时,有部分地方部门不仅没有告诫这些养殖户/场,不可盲目扩栏,却还鼓励他们扩大规模,并给予诸多的优惠政策和帮助吸引他们进入养殖小区。结果,新补充的母猪第一窝仔猪便赶上2006年上半年的亏损,不仅亏损严重,部分养殖户还忍痛宰杀了仅仅产了一胎的母猪,而在这养殖户亏损最严重、最困难的时期,有关部门却不能像当初给予诸多优惠政策那样,给养殖户提供及时而必要的帮助了。据有关媒体报道,2006年上半年严重亏损期期间,只有湖北、黑龙江、山东等部分省份仅为部分实力雄厚的种猪企业提供了资金补助,帮其渡过难关,而为数众多的普通养殖户、养殖场却得不到任何实质性帮助。最终只能自己承受巨额亏损,有的不堪亏损就退出了养猪业。

      既然我国养猪业已经进入市场经济20多年了,那么生猪生产、资源调配就应该由市场说了算。道理很简单,对于产业集中度非常低的养猪业来说,生猪的存栏量是不可能永远保持一个增长的势头的。市场经济中,猪价有涨就有落,有高峰就会有低谷,有盈利就会有亏损,于是生猪存栏就会有增有减。违背市场规律,一味得鼓励养殖户/场发展生猪生产,只能出现行情好时大家一窝蜂得补栏,行情差时亏损得忍痛杀母猪。

      让市场来引导生猪生产,养殖户最需要政府提供的服务也许不是外观看起来多么漂亮的养殖小区,而是如何拓宽生猪的销路、及时准确的市场信息、以及合理到位的补助等良好的服务体系。

    八、 中国养猪业的疫病之痛

      当今的中国养猪业,最为头疼的两大问题是:疫病泛滥和价格频繁暴涨暴跌。这也许是能够令所有养猪人“寝食难安”的问题。

      近几年,生猪价格的大涨大跌让所有的养猪人不知道明天的猪价会是多少,猪养得再好没赶上好的行情等于白养(不赚钱),甚至还不如不养(亏钱)。但价格的涨跌只是关系到养殖户赚钱多与少的问题,而疫病确实关系到养猪场生存的问题。

      俗话说:“家财万贯,带毛儿的不算”,假如突如其来一场疫病,就算生猪价格再好,猪场损失大半,别说赚钱,想不赔都很难!一场疫病就可能是一个灭顶之灾,让所有的猪场不寒而栗。疫病是对我国生猪存栏量变化影响最大的突发因素。

      近些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肉制品的消费习惯逐渐由“肥肉型”转向“瘦肉型”,瘦肉型商品杂交肉猪逐渐被市场认可,以“杜*长*大”为主的外三元逐渐占领国内生猪市场。我国作为世界第一养猪大国,养猪业从源头上便被外来品种占据,每年都需要大量引种,种猪业陷入“引种-退化-再引种-再退化”的恶性循环。更可怕的是,我国在引进外国优良瘦肉型种猪的同时,也引进了众多的疾病。因为我国养猪业从业者多为农民,文化水平较低,缺乏科学养殖技术,以及农村畜禽舍条件差,“娇嫩”的外国种猪在此环境下“吃不好、住不暖”,本身所携带的致病因子开始显现,蓝耳病、附红细胞体病、细小病毒……新的疾病在国内蔓延。猪病逐年增多,猪越来越难养,市场风险逐年增大。使得我国养猪业长期处于“引种-退化-再引种-再退化”的恶性循环中。

      2004年夏、秋两季期间,黄淮、江浙一带发生“高热病”;2005年7月份,四川发生猪链球菌病;2006年6月开始江西、浙江、安徽等南方各省再次发生猪高热病,并蔓延至大部分省份,而且影响至今。

      疫病对生猪存栏的影响是正常的亏损对存栏的影响所远远不能及的。因为疫病所到之处,猪死的死,淘汰的淘汰;养猪户亏损的亏损,倒闭的倒闭。一旦猪场被传染上,死亡率高,很有可能给猪场带来灭顶之灾。目前,猪病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养猪业最大的瓶颈,短期内无法得到根本改变。其对生猪生产、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价格的涨跌产生了最为严重的突发打击,困扰着整个养猪业。

    八大根源能否改变?

      不管是微观方面的三大根源还是宏观方面的五大根源,就我国当前的养猪业现状而言,突破口有两个:一是上市生猪期货,通过其价格发现、套期保值功能,锁定远期成本,保证一定利益;二是尽可能多的养殖户/场自发性的加入中国生猪市场预警系统(其网络运作平台是搜猪网www.soozhu.com ),提供真实的生产数据,然后由专门的分析研究人员对各地的数据进行深层次的分析,最后将最终的预警信息、应对方案通过搜猪网发布出去,供全国各地的养殖户/场参考。

    (审核编辑: 刘刘刘)

      回盛股份
      我来说两句(0人参与评论)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