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生猪规模化养殖及区域布局变化五大趋势

供稿:刘刘刘

点击:

A+A-

相关行业:

关键词:

    我要投稿

      我国生猪规模化养殖及区域布局变化五大趋势

      冯永辉(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市场信息研究部)

      摘要:本文对我国生猪生产、生猪养殖规模化进程以及区域分布特点和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认为,随着我国养猪业规模化进程的加快,生猪养殖区域将在传统主产区保持平稳发展的基础上向黄淮流域玉米、小麦主产区转移,东北粮食主产区以及其他边远地区生猪养殖将在未来几年得到快速发展,经济发达地区养猪业将向山区、周边地区转移。

      关键词:生猪;规模化;主产区;变化趋势

      1 1994-2004年我国生猪生产总体概况

       1994-2004年我国生猪存栏量由4.15亿头左右增至4.82亿头,增长了16.23%;出栏量由4.21亿头左右增至6.18亿头左右,增长了46.78%;猪肉产量由3204.83万t增至4701.61万t,增长了47%。出栏率由101.5%上升至128.2%。数字显示,1994-2004年我国生猪生产是伴随着生猪生产性能的不断提高而快速稳步发展的。

      同时不难看出,1994-1997年我生猪存栏、出栏量以年增10%左右的速度快速增长。1997年出现骤然大幅下降,存栏和出栏量同比分别下降14.95%和14.41%,存栏降至1994年以前水平,至2000年左右才恢复至1996年的存栏水平。说明生猪养殖周期对生猪生产和供求关系变化周期影响较大,生猪存栏一旦大幅下降,短时期内将难以恢复,生猪市场波动有其自身的特点。2000年过后,我国生猪生产稳步发展,存栏量年递增率保持在3.5%以内,出栏量和猪肉产量亦保持4.5%以内的稳步增长。期间,生猪品种不断改良,规模养殖快速发展,生猪生产进入调整期。

    2 我国生猪规模化养殖快速发展

    2.1 生猪散养模式的优缺点

      长期以来,我国生猪模式以散养为主。这一模式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其优点有以下几点:(1)可以及时充分利用农作物副产品等非常规饲料,减少饲料用粮,节约资源;(2)可以提供大量的农家肥,改善土壤团粒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和农作物产量,降低种植业生产成本,降低畜禽粪便对环境产生的污染,促进农业生产的良性循环;(3)可以充分利用农村廉价劳动力,解缓就业压力,有效促进农民增收,特别是现金收入的增长;(4)因其投入较少,所以与大型养殖场相比,更能抵御畜产品的市场波动;(5)从对饲料安全的影响来看,其积极的一面是:饲料产品使用量少,生产出来的畜产品流通面小,多自产自销、自给自足,因此,发生饲料安全事件的几率相对较低。

      生猪散养模式的缺点:(1)饲养条件相对较差,畜禽疫病防治、科学养殖方面的知识相对欠缺,不利于疫病的防治;(2)不利于工业饲料的推广,猪只的生产性能难易最大程度发挥,饲料转化率低;(3)从饲料安全的角度出发,在养猪业发展到一定时期后,其负面影响更大:虽然散养对饲料产品的使用量较少,但部分养殖户受利益驱使,违禁添加“瘦肉精”等药物,从而导致食品安全事件发生;(4)千家万户分散饲养加大了技术服务和监督管理的难度,其中存在的安全隐患难以及时发现,一旦发生问题,特别是传染性疫病,很容易扩散,造成大范围的影响。

      2.2 生猪规模化养殖模式的优缺点

      生猪规模化养殖模式的优点:(1)在疫病防治、科学饲养管理、养殖技术方面优势明显,生产效率高,有利于疫病的防、控、治;(2)综合养殖效益相对较好且稳定;(3)能够长期、较稳定地为社会提供安全的畜禽产品,有利于食品安全的监控;(4)较大程度发挥猪只生长性能,提高我国畜禽产品的质量,有利于扩大我国的畜禽产品出口;(5)有利于工业饲料产品的推广,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生猪规模化养殖模式的缺点:(1)一次性固定投资过大,成本回收较慢,风险相对较大;(2)因其规模化程度高,生产过程要求严格,同时,目前我国生猪养殖过程中,多参照美国NRC营养标准,推广“玉米-豆粕”型饲料配方,因此需要长期大量消耗玉米、大豆等资源。若按此配方推算,我国的蛋白饲料资源严重短缺,需从美国、巴西等国大量进口大豆。玉米等能量饲料虽然短期内不会出现此问题,但我国是人口大国,“人畜争粮”的矛盾必将在不远的将来进一步加深,我国从玉米出口国转变为进口国只是时间问题。同时,因我国没有统一的适应本国国情的饲料营养标准,在玉米、豆粕等饲料粮大量消耗的同时,短期内还导致农村大量的农作物副产品等非常规饲料积压、无法处理,导致大量的营养物质未被充分利用,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一定的压力;(3)需大量消耗水、电等社会资源;(4)若生猪规模养殖企业配套除污设施不够完善,将给生态环境造成相当程度的污染。

    2.2 生猪规模化发展进程

      分析过生猪散养和生猪规模化养殖的优缺点后,不难看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肉制品的消费习惯逐渐由“肥肉型”转向“瘦肉型”,瘦肉型商品杂交肉猪逐渐被市场认可,以“杜*长*大”为主的外三元逐渐占领国内生猪市场。我国作为世界第一养猪大国,养猪业从源头上便被外来品种占据,每年都需要大量引种,种猪业陷入“引种-退化-再引种-再退化”的恶性循环。更可怕的是,我国在引进外国优良瘦肉型种猪的同时,也引进了众多的疾病。因为我国养猪业从业者多为农民,文化水平较低,缺乏科学养殖技术,以及农村畜禽舍条件差,“娇嫩”的外国种猪在此环境下“吃不好、住不暖”,本身所携带的致病因子开始显现,蓝耳病、附红细胞体病、细小病毒……新的疾病在国内蔓延。猪病逐年增多,猪越来越难养,市场风险逐年增大。

      2003年“非典”过后,人们的观念开始转变,更加关注“公共卫生”“食品安全”,多数地区纷纷出台“畜禽饲养管理条例”、“猪肉市场准入制”……2003年10月份至今豆粕等饲料原料价格大幅波动,市场风险增大,散养户力不从心;我国“城市化”进程以及区域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为更多的农村劳动力提供了外出务工的条件……诸多环境因素下,散养的弊端日益显现,生存空间逐渐缩小,饲养管理水平较低的散养户难以维持,加快退出“历史舞台”,而规模化养殖逐渐被推广,发展空间得到快速拓展。

     

     

      图1 1999-2004年我国生猪养殖规模化进程

      如图1,年出栏50头以下养殖户生猪出栏量占总出栏量的比已由1999年的78.5%降到了2004年的66%。同时,年出栏50头以上养殖户生猪出栏量占总出栏量的比已由21.5%上升至34%。由图1可知,规模养殖所占比重年递增率由2003年以前的年均递增2.5%以内,快速增至2004年的5.3%。因此,不难看出,生猪规模化养殖步入快速发展轨道是从2003年开始的,我国生猪养殖业自2003年开始进入了快速调整期。随着生猪养殖规模化进程加快,我国生猪养殖区域分布也逐渐发生新的变化。

    3 我国生猪养殖区域分布特点

     

     

      图2 2004年我国生猪养殖区域分布

      从畜牧业经济学角度分析,养猪业为耗粮型畜牧业,需要消耗大量的玉米、大豆等粮食作物。因此,从产业链的角度看,发展养猪生产最重要的一个限制因素即在于上游饲料原料的供应。为降低成本,将粮食就地转化为畜产品,提高农作物附加值,养猪主产区应以分布在玉米、大豆、小麦等粮食主产区应为比较合理的布局。因此,我们分析我国生猪区域分布特点主要从粮食生产区域分布入手。如图2可知,当前我国生猪生产主要集中在四川盆地、黄淮流域玉米、小麦主产区和长江中下游水稻主产区等三大地区。以下对我国三大生猪主产区区域分布特点进行分析。

    2   我国三大生猪主产区区域分布特点

    主产区

    优势

    制约因素

    四川盆地(四川、重庆等)

    1)地处亚热带,气候湿润,降水充足,温度、湿度适宜;(2)人口众多,既是我国生猪主产区也是主销区;(3)深居内陆,群山环绕,外界疾病较难传入,是我国主要的“无疫区”之一;(4)地形以丘陵平原为主,气候、水利灌溉条件较好,其玉米、薯类、水稻等粮食总产量高,青绿饲料资源丰富,各种饲料供应充足。

    1)深居内陆,交通不便,生猪输出成本高;(2)饲养管理水平不高,规模化程度较低。

     

    黄淮流域玉米、小麦主产区(河南、河北、山东等)

    1)地处中原,交通便利,有利于生猪输出;

    2)人口众多,既是我国生猪主产区也是主销区;(3)以平原为主,水利灌溉条件较好,玉米、小麦等粮食总产量高,饲料粮供应充足。(4)饲养管理水平较高,规模化程度高。

    1)地处温带,四季分明,气候变化大,夏秋多雨闷热,冬春寒冷、干燥、降水少,猪病较多;

    2)交通便利导致生猪运输活跃,但同时疾病传播快,猪只发病率高,疫病防控难度大。

    长江中下游水稻主产区(湖南、湖北、江苏、安徽)

    1)地处亚热带,气候湿润,降水充足,温度、湿度适宜;(2)人口众多,既是我国生猪主产区也是主销区;(3)交通便利,距“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发达地区较近,有一定的地缘优势;(4)水系密布,为我国主要水稻主产区,青绿饲料资源丰富;(5)饲养管理水平较高,规模化程度高。

    1)多数地区玉米、大豆等饲料原料供应不足,须从北方输入,增加成本;(2)交通便利导致生猪运输活跃,疾病传播快,疾病多,难以控制。

     

       4 1994-2004年我国生猪养殖区域变化特点

      4.1 从“南、北三强”变化看我国生猪养殖区域化分布不断调整优化

      如表3,1994年我国猪肉产量排名情况显示,当时我国的生猪主产区主要在秦岭淮河以南的南方。四川(包括重庆)、湖南、广东三省猪肉产量占总产量的28.86%;河南、河北、山东猪肉产量占总产量的17.28%。南三强较北三强优势明显,合占总产量的46.14%。2004年“南三强”猪肉产量占总产量的比重下降至24.4%,若包括重庆,则为27.31%;“北三强”猪肉产量占总产量的比重上升至22.76%。南北三强差距明显缩小,合占总产量的47.16%,较1994年略有增加。因此不难看出,10年中我国生猪主产区在逐渐向黄淮流域的粮食主产区转移,生猪养殖区域化分布不断调整优化。

      4.2 从各省所占比重增长排名看主产区分布变化

     

     

      图3 1994-2004年部分省区市猪肉产量占总产量比重变化

    4.2.1 河南、河北、云南

      参考表3和图3:河南、河北地处中原,同为我国玉米、小麦主产区,1994-2004年其猪肉产量分别从165.81万t和164.11万t增至410.32万t和313.38万t。排名分别从第8和第9上升至第3和第5,占全国总产量的比重分别从5.17%和5.12%上升至8.73%和6.67%,上升速度分别居全国第1和第3。为我国猪肉产量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分析认为,其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在于,10年中伴随着瘦肉型商品杂交肉猪以及“玉米-豆粕”型饲料配方的推广,其作为我国玉米、小麦等粮食主产区的优势逐渐得到显现。

      云南地处我国西南边陲,有着和四川盆地几乎一样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非常适合发展养猪业,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外销的增加,生猪养殖快速发展,且仍有较大空间。10年中,其猪肉产量从100.08万t迅速增长至228.34万t,增长了一倍以上,为我国猪肉产量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

      4.2.2 湖南、安徽、山东、天津

      参考表3和图3:湖南是我国第二养猪大省,猪肉产量占全国比重从1994年的8.33%增至2004年的9.13%。2004年出栏生猪达6088.69万头较1994年增加1761.12万头。分析认为湖南比邻全国最大生猪输入省广东省,广东每年需从其他省输入生猪2000万头左右,湖南为主要输入地之一。安徽、山东均处于黄淮流域粮食主产区,为长三角经济区供应生猪,多方面优势带动起生猪产业快速发展,2004年出栏生猪分别达2531.31万头和4330.24万头。天津处于京津塘经济区,生猪养殖规模化程度高,2004年猪肉产量达33.05万t,1994年为10.55万t。增长速度较快。

      4.2.3 内蒙古、新疆、海南、吉林

      参考表3和图3:内蒙古、新疆均处于我国内陆边陲,长期以来,畜牧业以草食动物放牧饲养为主,随着西部大开发以及退耕还林、还草,放牧改舍饲等步伐的加快,其养猪业呈现较快增长。2004年生猪出栏量和猪肉产量分别为875.84万头、80.79万t和304.19万头、24.58万t,1994年分别为459.27万头、43.60万t和101.34万头、6.89万t。海南作为我国“无疫区”之一,自然条件优越,生猪出栏量从1994年的190.87万头增至2004年的392.78万头,生猪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吉林是我国玉米产量第一大省,其猪肉产量从1994年的61.75万t增至2004年的98.52万t,增幅并不明显,随着“粮变肉”工程的实施,其生猪养殖业发展空间巨大。

      4. 3 从各省所占比重下降排名看生猪养殖区域分布变化

    4.3.1 江西、广西、湖北

      参考表3和图3:1994-2004年,江西省生猪出栏量和猪肉产量分别从2117.16万头和173.73万t下降至2051.05万头和161.21万t,猪肉产量排名从全国第7下降至第13。广西猪肉产量从156.64万t增至161.74万t,排名从第10下降至第12。湖北猪肉产量从205.91万t增至240.71万t,占全国总产量的比重从6.43%下降至5.12%,排名从第4降至第6。以上三省均为我国生猪主产区,排名下降的主要原因在于,主产区向黄淮流域玉米、小麦等粮食主产区转移,黄淮流域各省生猪养殖发展速度快与此三省。

      4.3.2 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北京

      参考表3和图3:不难看出,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北京六省位于我国的三大经济圈:“京津唐”“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圈,这些地区经济发达,人口众多,是猪肉主销区。随着我国各地区区域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和优化,三大经济圈内污染较严重、占地较多的养殖业逐渐向经济圈外转移。2004年六省猪肉总产量为743.07万t,不及河南、山东两省猪肉产量(756.74万t)。

      5 我国生猪养殖区域变化趋势分析预测

      表4 2003年我国玉米、大豆等粮食生产情况

     

     

      5.1 趋势一:生猪主产区向黄淮流域玉米、小麦等粮食主产区转移

      由上文分析可知,随着我国猪种不断改良,良种率不断提高以及“玉米-豆粕”型饲料配方的推广。黄淮流域玉米、小麦主产区在生猪养殖成本、运输等诸多方面的优势逐渐显现。如表4,河南、河北、山东玉米产量分别位列全国第7、第2和第3,分别占总产量的6.62%、9.27%和12.18%,合占28.07%;小麦产量列前三甲,合占全国小麦总产量的56.38%,有充足的小麦麸用于养猪生产;三省猪肉产量共占全国的22.76%。数据也同时表明,三省猪肉产量增长速度为全国最快的地区之一。

      5.2 趋势二:经济发达地区向山区、周边地区转移

      经济发达地区的养猪业其规模化程度较高,但同时也占用了大量的土地,水、电等资源消耗量大,而且若无完善的排污除污设施,还将对生态环境造成相当程度的污染。因此,随着三大经济圈的不断扩大和向内陆延伸,以及内陆大中城市的不断向周边发展,这些经济发达地区的生猪养殖将逐渐向山区、周边地区转移。如,上海市将本市养猪场逐渐向江苏北部、安徽、浙江等地转移;广东珠三角地区养猪场逐渐向广东北部山区转移;北京市将五环内养殖企业向周边郊县转移等。

      5.3 趋势三:边远地区生猪养殖快速发展

      长期以来,我国的边远地区因社会经济不发达,消费水平较低,人口少、密度低,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等原因,猪肉消费需求较低,生猪养殖量少,生产水平较为落后。但随着我国近几年惠农政策的不断颁布和实施,以及农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优化,边远地区和发达地区的经济互补、互动,近些年多数边远地区畜牧业得到快速发展,生猪养殖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养猪业得到快速发展。如:云南、新疆、内蒙古等边远省区。

      5.4 趋势四:东北粮食主产区生猪养殖将快速崛起

      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因纬度较高,气候寒冷,冬季漫长,给生猪养殖带来一定的制约。但因寒冷地区肉类消费量大,因此,有一定的市场消费规模,每年都需要从外省调入一定量的生猪和猪肉。但由表4可知,三省的玉米产量分别列全国第6、第1和第4,玉米总产量合占全国总产量的28.95%,大豆产量分别列全国第1、第2和第10,大豆总产量合占全国总产量的41.28%。玉米、大豆产量均超过黄淮流域的河南、河北和山东,是全国饲料原料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但2004年三省的猪肉产量仅367.68万t,不及河南一个省的猪肉产量(410.32万t),三省猪肉产量仅占全国总产量的7.82%,与其所拥有的饲料资源不相配。但近几年东三省正在加快“粮变肉”步伐,大力发展畜牧业。因此分析认为,东北粮食主产区的生猪养殖业将在未来几年快速崛起。

      5.5 趋势五:四川、湖南等传统主产区地位巩固 仍将保持平稳发展

      上文对四川、湖南养猪业的优势和制约因素进行过简单分析。从饲料资源的角度出发,由表4不难看出,四川是拥有饲料资源种类最多,且产量均较高的唯一省份。玉米、大豆、小麦、水稻、薯类产量分别列全国第8、第4、第6、第2和第1,同时还有多种小杂粮和青绿饲料。因此综合各种优势,四川作为我国第一养猪大省的地位将长期稳固。湖南省稻谷产量居全国第1,占总产量的12.89%,加上地缘、交通等方面的优势,其生猪生产亦将保持平稳发展。

    6 结语

      总之,我国生猪养殖区域发展变化将伴随着规模化养殖进程的加快而变化,生猪主产区将继续向黄淮流域玉米、小麦主产区转移。同时东北粮食主产区以及其他边远地区生猪养殖将在未来几年得到快速发展,经济发达地区养猪业将向山区、周边地区转移。生猪养殖区域发展变化将对上下游产业产生一定影响,请给予关注,仅供参考。

    (审核编辑: 刘刘刘)

      回盛股份
      我来说两句(0人参与评论)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