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8月CPI:良性涨价论压倒恶性通膨说

供稿:刘刘刘

点击:

A+A-

相关行业:

关键词:

    我要投稿

      物价上涨并不代表中国已经进入通货膨胀时期。代表普遍观点的专家们认为,这一轮涨价潮背后原因复杂,但目前种种迹象分析,本轮物价上涨应该更大程度上属于良性涨价而非恶性通膨。

      有观点认为:CPI大涨是成本推进型的物价上涨而不是需求拉动型的物价上涨。

      北京邦和财富研究所所长韩志国:是成本推进型 而非需求拉动型

      CPI大涨是结构性的物价上涨而不是整体性的物价上涨。在7月份的物价上涨中,食品价格上涨了15.4%,非食品价格上涨了0.9%。而在食品价格中,肉禽蛋及其加工制品的上涨尤为显著,这直接拉高了整个居民消费价格。7月份CPI的大涨还缘于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去年7月份CPI的涨幅较低,仅为1.03%。二是CPI统计权重中,食品所占的比例过高,达到34%,而美国的CPI统计中,食品所占的比例仅为15%。这两个方面的因素叠加在一起,就使得7月份的CPI出现了5.6%的大涨。这样的物价上涨并不代表中国已经进入通货膨胀时期,7月份的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的涨幅出现回落,从上月的2.5%回落至2.4%,就从一个重要的侧面印证了这一点。

      CPI大涨是成本推进型的物价上涨而不是需求拉动型的物价上涨。食品价格在最近几个月出现了大涨甚至暴涨的趋势,一个重要原因是因成本推进而导致的供应减少。这种减少是季节性的而不是常规性的,随着肉禽蛋价格的大幅上涨,市场的供应就会逐步增加,相关的产品价格也会逐渐趋于平稳。虽然现在还不能做出CPI已到峰值的判断,但已经距离峰值不远。认识CPI的上涨属于成本推进型而非需求拉动型的物价上涨,还有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是,成本推进与结构性的物价上涨必须采用结构性的调控手段来解决,用调节总量的货币政策不但不能解决现阶段的物价上涨问题,而且还会造成产品价格的进一步成本推进,导致物价上涨的恶性循环。二是,季节性的物价上涨不能用对付常规性通货膨胀的办法来解决,而必须采取对症下药的治理方式与治理手段,否则也会出现“南辕北辙”。

      CPI大涨是良性的物价上涨而不是恶性的物价上涨。7月份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农村的价格上涨高于城市,农村地区价格上涨6.3%,城市地区价格上涨5.3%,这既体现了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客观要求,也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今年上半年,城乡居民收入出现了多年来少有的快速增长现象,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了14.2%,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增长了13.3%,平均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1.4个百分点。但农民的人均现金收入只有2111元,仅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9.93%,城乡收入分配的差距仍然相当明显。CPI的上涨速度大大低于城乡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表明居民对于物价上涨具有一定的消化能力与接受能力。

      [NextPage]

      在分析CPI上涨与我国的价格走势和宏观调控问题时,还要涉及国民经济运行中的两个重要的宏观控制指标:一个是3%的价格控制目标,一个是15%的贷款增长控制目标。这两个目标的确定虽然有一定的客观依据,但并没有考虑到我国经济可能出现的高速增长形势,特别是没有考虑到在经济效益与经济结构改善条件下的高速增长形势。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首席经济师祝宝良:当前的物价上涨 没有可持续性

      首先,物价上涨明显具有结构性特征,核心通货膨胀率较低。

      今年年初以来,CPI涨幅较大,引发价格总水平上涨的主要原因是食品价格的上涨。据统计,在1~7月份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的3.5%

      中,食品价格带动了2.6个百分点,扣掉食品的因素,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中的其他项目仅上涨0.9%。与食品价格相比,其他消费品价格涨幅不高,有的还有所下降。7月份,在居民消费物价中,食品价格上涨15.4%,非食品价格仅仅上涨0.9%,衣着类价格同比下降0.6%,交通和通信类价格同比下降1.3%,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同比下降1.2%。

      在居民消费物价上涨较快的同时,生产性物价呈现稳中有降的走势。近几年来,我国基础行业特别是原材料、能源等行业生产能力增长较快,高耗能和资源性行业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生产资料市场的供求关系明显改善。煤、电、油、运供求平衡,钢铁、电解铝、铁合金、焦炭、电石、汽车、水泥、纺织等行业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产能过剩。1~7月份累计,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上涨2.8%,与上年同期水平基本持平;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3.8%,比上年同期涨幅降低2.3个百分点。其中7月份工业品出厂价格和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分别上涨2.4%和3.6%,当月涨幅均低于累计涨幅,最近几个月生产性物价一直呈现稳中有降的走势。

      当然,由于流动性过剩问题依然存在,今年年初以来,房地产价格步步升高,应引起关注。

      其次,物价上涨具有短期特征,没有可持续性。

      从食品价格看,粮食是食品中最基础的产品,肉、禽、蛋、水产等食品的生产都是以粮食作为原料,粮食价格的上涨,将直接引发肉、禽、蛋、水产等食品生产成本的增加,会从成本上导致肉、禽、蛋、水产等食品价格的上涨。从2004年起,我国粮食生产已经连续3年增产,今年夏粮再获丰收,虽然秋粮会受到旱灾的影响,但粮食总体上处于供求平衡、略有结余的状况。今年年初以来,粮食价格涨幅基本稳定在6%以内,肉、禽、蛋的生产成本基本稳定,其价格没有持续上涨的基础。今年肉类价格的上涨,主要是由于疫情、前期养殖赔本等原因使生猪供给出现短缺。从生猪市场供求来看,一般来讲,我国粮食与猪肉的合理比价为5:l,即5斤粮食可转换1斤猪肉,而现在1斤猪肉的价格相当于10~14斤粮食的价格,目前养猪的比较收益大大高于卖粮收益,农民养猪的积极性很高。同时,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鼓励生猪的养殖。生猪的生产周期一般在3~6个月左右,供求关系的变化只是时间的问题。今年年底,肉类价格会趋于稳定。

      [NextPage]

      从工资成本看,物价上涨能否导致工资上涨,引发物价工资联动,加大物价上涨压力,形成通货膨胀预期呢?我认为不会。首先,就业压力仍然很大,物价工资联动机制基本不会发挥作用;其次,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快于工资的增长,单位产值中工资的比重在不断下降,而利润率不断提高,不会形成工资成本推动物价上涨的情况。

      总的来看,当前煤电油运等物质资源供求基本平衡,非食品消费品供过于求,没有出现总需求超过总供给而引起物价全面、持续上涨的现象。物价水平适度上涨对于保护和促进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特别是提高农民的收入也是有益的,3%~5%的物价涨幅在目前经济快速增长过程中是处在可以承受范围内的。同时,应当高度关注低收入阶层因食品价格上涨带来的生活水平下降问题。

      第三,经济没有过热,应继续保持当前宏观调控政策的基本取向。当前,经济增长虽然偏快,物价涨幅偏大,但经济增长的支撑条件明显改善,物价上涨是结构性的、短期性的,经济没有出现过热。在这种情况下,宏观调控政策的基本趋向不能改变,更不能下猛药、大转向,要继续坚持稳健的财政政策和稳中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

      针对食品价格上涨等结构性问题要采取具体措施。由于食品的收入弹性和价格弹性都很小,也就是说,居民收入的增减和价格的高低对食品需求的变化影响很小,解决食品价格过快上涨,重在增加供给,紧缩总需求的政策对抑制食品价格作用很小。针对居民通货膨胀预期较高,应加强舆论引导,坚决打击违法涨价的行为。

      中国银河证券公司高级经济学家苑德军:第三季物价继续上涨 压力还很大

      当前物价上涨并非仅受偶发或临时性因素影响,还有其内在上涨的动力。下半年物价继续上涨的可能性很大。

      目前来看,CPI经过最近一年的上涨,虽已处于高位,但导致物价上涨的因素

    还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供求矛盾短期内难以缓解。一方面,全球经济很可能连续第五年以超过4%的速度较快增长,成为30年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的经济扩张周期,外部需求依然强劲;另一方面,当前我国投资增幅仍处高位,消费势头回升,出口增长迅速,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的风险增大。在目前的经济增长模式和资源约束下,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必然会刺激社会总需求上升,拉动物价上涨。

      第二,信贷投放增速较快,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幅度仍较高。6月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6.25%,上半年人民币贷款增加2.54万亿元,同比多增3681亿元。上半年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5.9%,与第一季度相比,加快2.2个百分点。受房价大幅上涨的刺激,房地产投资增速明显加快,上半年房地产投资同比增长28.5%,比上年同期提高4.3个百分点。投资需求居高不下,会持续增加对基础资源性产品和生产资料的需求,从源头上推动物价上涨。

      [NextPage]

      第三,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消费增长势头明显回升。今年上半年,全国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同比增长18.5%,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实际增长13.3%,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5.4%,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2.1个百分点,增幅为1997年以来的新高。劳动者工资水平的上升,会促进提高企业成本和产品价格,推动产品价格上涨,也会提高城乡居民的消费能力,增加消费支出,从总需求方面拉动消费物价的上涨。

      第四,外汇储备增加迅猛,货币投入压力还将持续一段时间。上半年我国外汇储备余额新增2663亿美元,是2006年全年新增的2.2倍。经由外汇占款被动投放的基础货币持续增加,货币流通量过多和流动性过剩问题更加严重。自7月1日起我国调整部分商品的出口退税政策,目的是缓解外贸顺差过大的问题,但政策效应显现还有一段时间。

      第五,粮食价格难以下降,食品价格上涨有扩散之势。当前产粮大省黑龙江、江西、湖南等省旱情较重,前期江淮又遭受严重洪涝灾害,秋粮生产形势严峻,实现全年粮食增产的难度很大。工业和出口也会增加对商品粮的需求,国际粮食供需关系也在进一步趋紧,近期国内粮价有可能继续保持上涨趋势。这会使前期大幅上涨的猪肉、鸡蛋等价格可能会继续保持上升势头,猪肉价格偏高和供应偏紧的局面,还将持续一段时期;另一方面,由于粮食成本的上升,近期方便面、乳制品、快餐等都在纷纷涨价,并且食品价格上涨传导到下游食品加工和餐饮等行业的一般消费品的风险也在增加。

      第六,劳动力成本上升,服务行业价格上涨的压力增大。劳动力结构性短缺从需求方面会继续拉动劳动力价格提高,机关事业单位和军队涨工资、离退休人员提高工资水平、各地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农村低保和医保的建立,劳动者会根据攀比原则要求上涨工资。食品价格上涨后,劳动力因生活成本上升而要求加薪的预期提高。因此,劳动力成本上升还会持续。服务业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其营业成本随劳动力成本上升而上升。近期服务业价格没有上涨或上涨幅度较小。服务业有较大的涨价要求,也有很大的涨价空间。

      当然,我国当前也存在一些抑制物价上涨的有利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连续四年的经济快速增长,煤电油运瓶颈制约有很大缓解,有效供给能力和供给水平比2004年有显著提高。一般竞争性行业产能过剩,一般消费品供大于求、价格难以上涨的局面在短期内难以改变。

      第二,国家及时出台了一系列平抑食品价格上涨的综合性措施,都对价格上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NextPage]

      第三,进出口关税调整措施有利于抑制物价上涨。5月份出台的对142项商品调高或开征出口关税、同时对209项进口商品以及对部分涉及百姓生活的日用品实施较低的暂定税率的政策,有望进一步控制高能耗、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出口,增加能源、资源类产品、关键零部件的进口,将对“刹住”贸易顺差快车、缓解我国流动性过剩、减轻物价上涨压力起到积极的作用。

      根据以上促进和抑制物价上涨的因素综合分析,我认为,2007年第三季度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的压力还比较大,到年末上涨的动力将会有所减弱。

      著名经济学家莫万贵:未来CPI有望得到缓解

      食品价格上涨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食品价格上涨带来的通货膨胀预期和总需求(主要是投资和净出口)的可能膨胀。CPI未来持续上涨的风险主要来自于通货膨胀预期和总需求的可能膨胀。

    一方面,食品价格持续上涨会

      引起通货膨胀预期,带来CPI上涨的压力。与发达国家不同,我国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依然较高,食品消费支出在居民消费支出中所占的比例还很大,平均约为三分之一,食品价格一涨,老百姓生活成本增加较多。食品价格变动对居民生活水平和收入水平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食品价格的持续上涨或维持高位,会引起通货膨胀预期,可能会带动非食品价格上涨,带来新的通货膨胀压力。

      另一方面,如果投资和出口带动的总需求过快增长,也会给CPI带来上涨压力。1~7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在去年同比高速增长30.5%的基础上仍然保持26.6%的增速。特别是,房地产投资增速逐月加快,1~7月份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28.9%,比第一季度末提高2个百分点,比2006年同期高4.9个百分点。房地产投资加速是否会带动投资整体反弹值得关注。另外,贸易顺差增长过快的趋势没有改变,1~7月份贸易顺差累计1368亿美元,同比增加80.9%。值得注意的是,在进出口关税和出口退税多次调整之后,7月份贸易顺差还是高达244亿美元,为历史第二高,贸易顺差持续扩大的趋势好像没有改变。如果投资和净出口过快增长趋势难以控制,加上国际能源和金属价格目前仍在高位运行,可能带来国内能源、原材料、交通等行业的紧张,推动上游相关产品价格上涨。在当前存在一定通货膨胀预期的情况下,上游价格上涨传导到CPI的可能性非常大,从而会带来CPI进一步上涨的压力。

      对历史数据的实证分析表明,在食品价格持续上涨引起的通货膨胀预期能够稳定的前提下,当前CPI中食品价格上涨是难以传导到非食品价格的。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发现,在1994年1月至1999年12月期间,食品价格变动是非食品价格变动的格兰杰原因,滞后期约为2~3个月,说明食品价格变动能够引起非食品价格变动;而在2000年1月至2007年6月期间,食品价格和非食品价格不构成格兰杰因果关系,食品价格难以向非食品价格传导。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2000年以后,CPI中非食品类的消费品的买方市场形成,竞争激烈,传导难以实现。另外技术进步和规模生产导致的企业生产成本的降低也是可能的原因。

      [NextPage]

      综合起来看,我国非食品类的消费品总体上是供大于求的,竞争比较激烈,如果通货膨胀预期能够得到稳定,投资和净出口过快增长能够得到控制,上游价格不会大幅上涨,食品价格是难以引导非食品价格上涨的。

      结合当前的情况看,国家对食品价格上涨非常重视,并且从各个方面采取了多项措施,在这些政策措施的综合作用下,食品价格持续上涨的压力有望得到缓解,通货膨胀预期能够得到稳定。另外,国家也非常关注投资和净出口的过快增长,并采取了相应措施,如果过快增长的趋势能够得到控制,同时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不出现大幅上涨,上游产品价格较快上涨的可能性相对较小,对CPI不会产生上涨压力。因此未来CPI持续上涨的压力有望得到缓解,年内CPI的同比涨幅将逐步回落。

    (审核编辑: 刘刘刘)

      我来说两句(0人参与评论)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