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回暖的猪市并未解除警报 上市猪企还得继续拼实力

供稿:钱涛

点击:

A+A-

相关行业: 生猪

关键词:

    我要投稿

      随着天邦食品公告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申请对公司进行重整和预重整。似乎生猪养殖行业还并没有那么乐观,尽管3月份以来生猪价格反季节上涨,非常振奋人心,但正邦、傲农以及如今的天邦,这些上市猪企的结局还是让人隐隐担忧。

      整个猪肉概念板块价格指数,从今年1月3日的1370.83跌至3月19日的1212.65,累计跌去12.54%,甚至2月6日一度出现993.22的低点,这是2019年3月以来的最低水平。要言之,整个生猪养殖产业链仍在低迷的市场环境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挣扎。

      太多的猪压在栏里,等着被吃

      想要理解如今生猪行业为何如此艰难,首先需要了解猪周期。

      猪周期源于农业生产中供给和需求的错配。这一点很好理解,因为农产品生产需要时间,不像工业品能够快速扩产。所以猪肉价格明显上涨时,养殖户纷纷扩大产能,随着生猪大量上市,猪肉价格随之下降。养殖户观察到猪肉价格下降,又会减少产能,猪肉供应减少,猪肉价格重新回升,周而复始。

      而猪的生产需要经过以下历程:猪仔长成能繁母猪需7个月,母猪产仔需5个月,猪仔育肥出栏需7个月左右。合起来看,从补栏母猪到增加猪肉供应大概需要18个月。

      因此,养殖户从决定增加供应开始,到生猪大量上市约需18个月,随后价格回落,养殖户收缩产能,到终端价格反馈又需18个月,所以一轮猪周期约需3-4年时间。

      从2006年以来,生猪养殖已经完整经历了3轮猪周期,目前正处于第4轮猪周期的下行阶段。本轮猪周期从2018年年末开始,受到2018年8月暴发的非洲猪瘟疫情影响,猪价涨势迅猛,从2018年年中的16元/千克上升至2019年末的56元/千克,涨幅高达250%。为了实现生猪稳产保供,国家加大了对生猪规模化养殖的支持力度。在政策和利润的双重刺激下,大量资本涌入养猪行业,拉开了本轮“超级猪周期”的帷幕。

      根据国家统计局和农业农村部的数据,去年,供应端我国累计出栏超7.26亿头生猪,我国居民家庭人均猪肉消费量为30.5公斤每人每年。按一头猪120公斤出栏、屠宰出肉率75%测算,2023全年我国每3个人要吃掉1头猪。考虑到我国超14亿的人口,可知国人全年大约需要消费4.7亿头120公斤的标猪。如此,就出现了约2.56亿头猪的需求缺口。

      这也是目前生猪行业低迷的根本原因——太多的猪压在栏里,等着被吃。

      寒冬仍在,地主家也没余粮

      根据农业农村部数据,2024年1月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4067万头,这也是自2021年以来最少存栏量。

      这一数据令市场普遍感到振奋,许多观察者认为这是行业寒冬即将过去的前兆。不过,何时才能真正度过寒冬仍未可知。

      根据搜猪网数据,今年以来,瘦肉型猪出栏均价最高也仅达到16.36元/公斤,80天中有60天的时间出栏均价低于15元。而根据近期生猪养殖龙头披露的数据,温氏股份、牧原股份、新希望等几家龙头猪企的今年1-2月的养殖综合成本普遍在15.5-16元/公斤这一区间,这就意味着“卖一头亏一头”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扭转。

      有券商直言现金流压力是周期核心驱动。在扩张周期,猪企跑马圈地,无序扩张,财务压力加重,管理成本上升,埋下了一颗颗定时炸弹,到了下行周期都被引爆。一如正邦、傲农、天邦均因资金链断裂而重整。

      去年前三个季度,温氏股份累计亏损121.5亿,牧原股份亏损56.68亿,新希望亏损101.2亿,截至去年9月30日,三家公司掌握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分别为温氏股份66.8亿,牧原股份132.8亿、新希望98.35亿,相较去年年初均有一定程度的下降。

      由此,生猪养殖市场寒冬未过,一众企业仍将继续僵持,拼现金,拼成本,拼消耗。


    (审核编辑: 钱涛)

      我来说两句(0人参与评论)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