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出“就病论病”的惯性思维

供稿:猪猪侠

点击:

A+A-

相关行业: 兽药

关键词:

    我要投稿

       近期猪病增多其外因分析来看,一是猪价高,为追求最大利润,高密度饲养;二是当期猪价决定后期猪量,非正常猪群增多,活猪调运量大面广。但若回顾一下近几年的养猪业,疫情频发,现象背后必有内在原由。2005年,四川暴发猪链球菌病;2006年首先南方某省暴发“猪无名高热病”,后2007年在全国大面积流行。链球菌作为一种条件性致病菌为何如此大范围大面积的暴发?“猪无名高热病”为何从最初的夏季多发到不分季节性的流行?
      猪为何如此难养?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六和集团养殖事业部总经理王爱彦分析说:“我们这些年关注点一直盯在猪病上,却忽视了对养猪模式的探讨和研究。目前养猪业的根本问题在于与养猪现状难相适应的养猪模式的落后。规模的改变,应有与之对应的养猪模式的跟进,一个好的管理程序、管理模式,才是实现健康养猪的根本所在。”
      山东省畜牧兽医总站兽医院院长张洪杰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我们看问题时,一定要回顾一下养猪业的历史。以前养猪很少听说母猪患乳房炎、便秘、肢体病,为什么现在母猪一上产床各种疾病就随之而来呢?产床那么窄,母猪连翻身都困难,不出问题才怪。可以说整个猪群处于一个脆弱的亚健康状态,稍有风吹草动对猪群来说就是暴风骤雨。    目前情况下,猪病防治除去基层防疫、技术缺乏等层面的问题外,它更是一个系统的全面工程。猪病问题不是单纯兽医知识能解决得了的。比如用药现在成为一个很大的问题。用药过多抑制了一个菌群,可能另一个菌群又活跃起来,机体内菌群完全失去平衡。有时采集一个猪肝脏病料,在实验室条件下各种菌群都培养不出来。药物残留检测后,发现有磺胺类、头孢类、喹喏酮类等药物的大量残留。有时猪可能不是病死的,而是被药死的。”
      猪病防治大环境不好的情况下,就该多方面“应战”,以养为主,增强猪群体质达到提高抗病力的目标。
      一是切实执行好猪场的生物安全措施。良好的生物安全措施是猪场取得好的经济效益的保证,应视其为猪场的首要工作。传染病的预防无外乎三个方面: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动物。生物安全措施就是切断它们之间的联系,这也是最行之有效的办法。比如某些猪场,猪群不得病不消毒,猪群得病后,一日几遍的消毒,不仅对猪群不利,也费财费力。
      二是切实搞好防疫,掌握好防疫时机。有些散养户和小规模猪场常反映,猪好好的一打疫苗就发病,于是以后干脆放弃疫苗防疫。所谓防疫失败有两种情况,其一,可能防疫时机不对,猪发病是必然的。其二,有些是疫苗注射后的正常应激,比如有发烧、不吃食等表现,但一般在24小时后自动恢复。
      三是重视猪群的营养平衡。在疫病压力非常大的情况下,更应该重视营养在提高猪群抗病力方面的作用。比如用育肥猪料饲喂母猪,维尔新技术总监卢亮曾跟记者说,这种现象在东北某些地区很常见,致使母猪遇病后死亡率升高。
      四是严格执行生产程序,实行精细化管理。好的程序要坚持,永远不要抱有侥幸心理。比如目前猪价好,某些猪场本该批次之间空栏消毒14天,私自缩短为5天甚至2天。有猪场做试验结果是,消毒空栏14天的猪群无死亡;消毒空栏2天的猪群,死亡率大幅上升。

    (审核编辑: 猪猪侠)

      我来说两句(0人参与评论)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