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约化猪场常见的母猪繁殖问题

供稿:猪猪侠

点击:

A+A-

相关行业: 种猪

关键词:

    我要投稿

    随着集约化、规模化养猪生产的发展和管理水平的提高,生产者为了实现母猪群生产的高效率,对猪群质量(品种、生产性能、健康状况)要求越来越高。

    通过提高管理手段,使猪群在严格的生产计划控制下,进行着满负荷生产,由此而使得猪群异常淘汰的比例相对增加。在这些淘汰猪群中,由于繁殖问题而被淘汰的个体占相当比例。过高的母猪淘汰率将给正常生产带来压力,增加后备猪的生产成本,同时对整个猪群生产的稳定性也会产生不良影响。因此生产者应根据猪群的生产和健康情况,采取适当的管理措施,尽可能减少母猪的淘汰率。集约化猪场中导致母猪繁殖问题的因素主要有:繁殖机能障碍、产科病、营养性疾病、损伤繁殖机能的传染病、肢蹄病等,它们通常是母猪被淘汰的主要原因。1、后备母猪不发情有些后备母猪已达到配种日龄和体重,但没有表现出性周期。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后备母猪生殖器官先天发育不良或畸形;脑垂体前叶分泌的促卵泡素和促黄体素较少,使卵泡不能正常发育和成熟,导致母猪乏情。此类母猪可以用公猪试情的方式,促使其发情排卵,也可用激素诱导发情;后备母猪饲养过肥,可导致卵巢内脂肪浸润、卵泡上皮脂肪变性、卵泡萎缩,引起后备母猪不发情、不受孕,这类母猪应减少精料给量、加强运动,便可促使其发情。对于后备猪群中3%?5%确实不能发情的个体,应予以淘汰。2、产后母猪不发情有些母猪断乳后20天仍没有发情或发情不明显,其主要原因如下:雌激素分泌不足,卵巢机能衰弱,此时可用雌激素帮助其恢复卵巢机能,使母猪正常发情;子宫内可能存在异物,如淤血、胎衣、感染等,导致子宫炎症而不能正常发情,通过冲洗和消炎可使母猪正常发情;有些母猪在哺乳期内形成持久黄体而导致“假孕”,断乳后无任何发情征状,可以用前列腺素处理,促使母猪排出异物,消除黄体,使子宫对激素的刺激敏感而引起发情;少数母猪由于饲养管理不当,导致过肥、过瘦,不能按时恢复生殖器官的机能,这时应当通过调整日粮结构,加强运动,使母猪恢复良好体况,便可正常发情配种。3、隐性发情有些母猪,如长白猪的某些品系,由于发情征状不明显,无爬跨行为,阴户红肿不明显,粘液较少,外观几乎看不出发情,但母猪却正处在发情期,如果不进行查情和试情,极有可能导致漏配。对这类母猪,应根据断乳或上次发情时间记录,在拟定的发情时间内观察其微妙的变化,及时采用公猪试情、爬跨,争取适时配准。4、屡配不孕母猪经过多次配种,每次配种后间隔18?25天后重新发情,其主要原因有:母猪生殖器官发炎,不能正常发情,可用青、链霉素进行消炎和冲洗子宫;对卵巢囊肿的母猪,虽有发情,但不排卵,此时可肌注黄体酮进行治疗,待下次发情就有可能配准;有些母猪由于感染了乙脑或细小病毒等,导致胚胎早期死亡和流产,或饲料缺乏维生素a和维生素e引起胚胎被母体吸收,导致母猪重新发情或长期乏情。5、异常分娩和死胎母猪感染伪狂犬、乙脑、细小病毒、流感等传染病会引起母猪流产、死胎。产前由于环境突变、管理条件恶劣、饲料中毒等原因也会引起流产、早产和死胎。这种异常分娩的情况,在一些猪场中时有发生。预防的方法是改善饲养环境,加强管理,进行相应的免疫接种。妊娠母猪后期要单圈或小群饲养,防止相互间的咬斗,并注意保证饲料的营养和品质。6、超期不产有些母猪配种后,没有返情现象,也无妊娠迹象,甚至超过预产期也不分娩,其原因是母猪感染了病毒或缺乏维生素a、维生素e等,造成流产或死胎。木乃伊化的胚胎可造成持久黄体,使母体无法识别妊娠而处于“假孕”状态,遇到这种情况,应及早确诊和处理。对假孕母猪要首先去除黄体,并结合使用催情药物,使母猪进入正常的繁殖状态,几次处理仍不能正常发情配种的个体应及早淘汰。7、低产母猪有些处于生产高峰期的母猪,连续2?3胎产仔数较少,主要原因是本身性器官发育不全、卵巢机能较差、排卵数少,也可能因为妊娠前期饲养、营养、管理不当引起胚胎早期死亡。如果能够排除管理方面的因素,而确认是母猪本身的原因,这种母猪应予以淘汰。8、泌乳力差有些母猪虽然产仔性能较好,但泌乳力差,不能正常哺育所产仔猪。主要原因有:母猪泌乳系统发育不全、泌乳能力不够,如果连续2?3产都表现出泌乳力差,这种母猪就应淘汰;母猪妊娠期体况过瘦或过肥,造成泌乳量少或乳质差,这种情况可以通过调整饲料结构和采食量进行解决;经产母猪在上次断乳时,没有做好乳头消毒和密封,使细菌或病原体侵入乳腺,形成乳房(腺)炎而丧失泌乳能力。这种情况可以通过加强饲养管理,过渡断乳,搞好清洁卫生,做好乳房消毒工作来进行预防。9、异食癖极少数母猪,母性差,有食仔恶癖,仔猪出生后,不能被很好地哺育,而且仔猪被挤死、压死的机率大大增加。虽然产仔数量不少,但育成率极低,在能排除饲料、疾病及管理方面的原因后,这种由因自身缺陷导致生产率下降的个体,应予以淘汰。10、疾病母猪在正常的生产管理中,少数青年母猪由于某种因素导致的非传染性个体疾病,久治不愈,身体衰弱,已经失去正常生产繁殖的能力,在经过现场兽医和畜牧技术人员的综合评定后,确认已无饲养价值的个体,应予以淘汰。生产中减少疾病损失的方法是以预防为主,加强日常管理工作,发现疾病,及早治疗,防止恶化。11、肢蹄病主要表现为母猪四肢无力、后肢损伤、麻痹及蹄病。母猪由于后肢无力或蹄部疾病,无法承受本身重量和公猪爬跨,而不能正常配种,尤其在高床限喂栏个体饲养和高床限喂栏分娩饲养的条件下,由于母猪缺少应有的自由运动,加上高床金属或塑料漏缝地板对蹄壳的磨损,使肢蹄病发病率升高,影响母猪的繁殖性能,导致母猪淘汰率的增加。肢蹄病发生的原因有多种,生产上要确定病因,针对治疗,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12、品种与繁殖由于品种本身的种质特性,不同的品种(品系)遗传繁殖力不同,如杜洛克母猪的繁殖性能和泌乳力相对较低。品种的其它特性也会影响其繁殖力,如老品系的长白猪四肢胫骨较细,承受力小,造成肢蹄发病率较高,配种困难。解决的方法是在引种、选种和选育的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进行选择,加大对母猪繁殖力以及相关指标的选择强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母猪的繁殖力。13、营养与繁殖营养与母猪的繁殖有着密切关系,营养水平和结构的不合理,会导致母猪繁殖性能下降。后备母猪在培育过程中,饲喂蛋白质过高的日粮,则会较多地发生软骨病。当日粮中钙、磷缺乏,或钙磷比例不平衡时,也会使四肢,尤其是后肢承受力不够,致使配种困难。初生仔猪补硒漏缺或后期日粮中缺硒,也可能导致后肢瘫痪。软骨病多见于后备母猪和初产母猪;后肢瘫痪多见于经产和产后母猪。预防办法是注意日粮结构和钙磷平衡;治疗可采用肌肉注射维丁胶钙,也可在饲料中适当提高钙、磷和维生素d的含量。14、管理与繁殖饲养条件和管理方法的不当也是母猪繁殖问题产生的重要因素。猪舍地面和运动场地面过于粗糙或光滑,舍内粪尿清理不净,圈养头数过多,母猪在运动、抢食或争斗中,易于磨损、摔倒或劈胯,造成肢蹄损伤。配种场所地面坡度不合理,地面过滑,公猪体重过大,母猪过小,都易造成母猪接受配种时站立不稳,导致肢蹄损伤。频繁的调群、并圈,猪只相互欧斗也是造成肢蹄病的因素。预防方法是改善舍饲条件,加强日常管理来避免意外损伤的产生。对于不能治愈的严重损伤个体,需要及早淘汰,以提高母猪群的繁殖性能和利用率。引起集约化猪场母猪繁殖问题的因素很多,在实际生产中,要根据本场情况,依据饲养标准,提供合理日粮,加强日常管理,做好卫生、消毒和防疫工作,减少损害母猪繁殖性能的因素,降低猪群的异常淘汰率。对于需要淘汰的个体,要采取相应措施,及时治疗或淘汰,保证猪群质量,提高猪群繁殖力和生产水平。


    (审核编辑: 猪猪侠)

      我来说两句(0人参与评论)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