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猪传染病的发生特点、原因及防制对策

供稿:猪猪侠

点击:

A+A-

相关行业: 兽药

关键词:

    我要投稿

    近几年猪病的发生和危害日益加重,其中传染性疫病占总发病率的70%以上,它发病率高,死亡率高,流行蔓延迅速,已成为养猪生产的“瓶颈”。今将当前猪传染性疫病的发生和流行特点,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及应采取的对策分述如下。

    1 当前猪传染病发生和流行的特点

    1.1 疫病种类明显增多危害加剧

    我国原有的猪传染病一个也没有消灭,反而年年增加,据资料显示,从七十年代以来,新增加的猪传染病有21种;其中近十年内增加了七种。而近几年更有些在国外发现不久的疫病,如尼帕病(Nipah Disease)、猪盖它病(Getah Disease),由细胞内罗松菌(Lawsonia

    intracellularis;Li)引起的猪增生性肠炎、猪增生性坏死性肺炎、肠道病毒感染等,已初步证实了在我国某些猪群中存在,而还继续有一些新猪病,也有传入我国的迹象。每增加或传入一种新病,有的往往先呈急性爆发,迅速蔓延,表现明显的危害,经几年后逐渐慢性化,并以后长期在绝大多数猪群中存在,成为一种以隐性感染为主的条件性或应激性疫病,严重影响猪的生产性能,危害深远,难以清除,如在五十年代传入的猪喘气病(猪霉形体肺炎,MPS)及近几年传入的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PRRS)属于此类。还有些在传入后未表现明显危害,但因觉察太晚或认识不足,待认识到它的巨大危害时,实际在许多猪群中已经广泛存在和流行,如以猪圆环病毒(PCV-2)为主要病原体所引起的断奶仔猪衰弱综合征(PMWS)等均属此种类型。到目前为止,在我国常见的猪传染性疫病有40多种,其中频频发生、危害严重的在20种以上。不少猪场的死淘率在15%以上甚或更高,也有的在哺乳或保育阶段的猪屡屡“全军覆没”,造成养猪生产线“断层”的局面。

    1.2 多病原混合感染成为当前猪病发生的主要形式

    从近几年猪疫病的实验室、临诊和剖检等多种手段做综合性诊断,结果可以确认,当前猪病主要是由于多种致病因子的协同作用而造成的发病,它们导致的复合性疫病危害极为严重且难控制。其中病原体的混合感染既有细菌+细菌,也有病毒+病毒和细菌+病毒,往往是几种病原体,既有原发,也有并发和继发,更由于急性感染激发了一些潜在的条件性、环境性病原体的发病,而一些免疫抑制性疫病更使病情加重。另外饲养方式、环境条件、饲料营养以及寄生虫病等一些致病因子,都成为当前多因子猪病发生的相关因素,这种多种致病因子引发的猪病,确诊难度大,防治效果差,造成损失严重。

    1.3 猪呼吸道病复合征(PRDC) 问题日益突出

    在病、死猪的剖检中可以看出,从初生仔猪到出栏的育肥猪,90%以上猪的肺部有各种不同类型的病理学变化,尤其是哺乳猪和育成猪最为严重,其中可见有肺淤血、水肿、大叶性肺炎、间质性肺炎、肉样变和肝变、肺斑驳样出血,肺局灶性硬结或脓灶,肺纤维化以至“橡皮肺”,纤维素性胸膜肺炎和有胸水的也不少见。另支气管和细支管黏膜炎性肿胀和被大量泡沫性分泌物的阻塞也普遍存在。这些病变是由多种病因所引起的,而且在各种病因之间形成了极为复杂的相互作用和关系。如现今MPS虽在猪群中普遍存在,但极少呈急性或单一发病,可是由于它造成呼吸道黏膜纤毛系统、上皮细胞和淋巴细胞等的损伤和破坏,使机体的天然屏障变得千疮百孔,给许多病原的侵入打开了门户,一些以侵犯呼吸道为主的病原体如猪传染性胸膜肺炎(APP)、猪副嗜血杆菌(HPS)、多杀性巴氏杆菌(PMT)、猪链球菌、支气管败血博德氏杆菌(B.B)、猪流感(SI)、猪萎缩性鼻炎(AR)等的入侵或趁机并发,使呼吸道发生多种严重病变,而伪狂犬病(PR)、非典型性猪瘟(CHS)、衣原体(SC)感染及PRRSPCV-2等病对呼吸道的直接和间接危害使病情更加严重。并常与一些饲养管理失误和环境条件等致病因素相加,致使了PRDS的问题日益突出。

    1.4 繁殖障碍综合征普遍存在

    由许多不同病原体引起的猪繁殖障碍综合征(SMEDI)在国内存在极为普遍,目前已证实与此综合征有关的病原体达30多种,而且仍在不断增加,如可引起猪繁殖障碍的副粘病毒科病毒,最近已证实在我国发生繁殖障碍的猪群中存在。当前在我国此综合征中以PRRSPR、细小病毒(PPV)感染、乙型脑炎(JEV)、衣原体(SC)感染及繁殖障碍性猪瘟的发生流行和危害最为普遍。

    1.5 病原体发生遗传变异或血清型发生改变

    近些年来,有些病原体的基因发生某些程度的遗传变异,或血清型发生了改变,从而增加了诊断、免疫和防制的难度。如猪瘟因长期普遍使用弱毒疫苗等因素,改变了猪瘟病毒(HCV)原有的生态环境和病毒群落,致使流行特点等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多以非典型性猪瘟为主;有些外观健康的猪常带有强毒。我国原来发生的猪链球菌病绝大多数是由C群的马链球菌兽疫亚种链球菌引起发病,用标准菌种ST171制做的弱毒菌苗,免疫效果良好。而近一、二十年,不少地方发生的链球菌是由猪2型链球菌引起的发病,所以用原来标准株ST171菌苗免疫无效,同时还又发现了数种其它血清型的猪链球菌,致使其用疫苗免疫问题变为复杂。还有原来猪肺疫的病原菌多是荚膜B型,但近十几年在一些省、市发生的猪肺疫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荚膜A型的5A8A菌引起的发病,所以用原来的6B标准株制成的菌苗免疫不能产生保护力。

    1.6 临床表现形式发生改变或毒力增强

    既往的猪瘟发病临床表现及剖检变化都比较典型,但近一、二十年主要以非典型猪瘟的温和型为主要表现形式,除呈隐性的持续感染外,更出现母猪的繁殖障碍和仔猪的先天性感染等多种形式。许多传染性疫病呈现了一病多型、一病多症、一症多病的特点。既往APP多为种猪的隐性感染,而近几年发展成为应激性发病,且常有急性群发。过去PRV对猪的感染极为温和,但近些年,已发展成为危害全球养猪业最为严重的猪传染病之一。

    1.7 病毒病成为猪传染病的主体

    原有的猪传染病中,病毒性疫病略多于细菌性疫病,而近一、二十年新增加的猪传染病大多是病毒性疾病,目前对病毒性病的治疗尚缺乏确切有效的药物,且大多尚未研制出相应可靠的疫苗用于免疫,所以对病毒病的防治手段显得苍白无力。如近几年发生的由PCV-2引起的PMWS等相关的一些疫病,在世界范围迅速传播,危害巨大,但对它既无可供使用的疫苗用于免疫,又无可用于治疗的药物,国外兽医界也罄呼“束手无策”。

    1.8 免疫抑制性疫病危害深重

    免疫抑制性疾病除了直接危害之外,更为重要的是造成免疫抑制:免疫系统从组织结构至免疫功能都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和抑制,致使机体的抗病能力减弱以至衰竭,可使低致病性的病原体引起猪群发生多种疫病复合征,甚至达到难以控制的程度。免疫系统不健全除为感染大开方便之门外,还造成对疫苗接种反应增强、副作用加大,并使免疫失败和对治疗无应答。免疫抑制的危害对猪群健康保健的威胁日益增加,当前最为常见并严重发生的为PRRSPRSI等,而近几年PCV-2的迅速传播更给当前严重的猪病雪上加霜,副粘病毒在我国某些猪群中的发现则又增加了一种新的免疫抑制性疫病。

    1.9 细菌对药物的耐受性增强

    由于滥用和超量、频繁使用抗菌药物,致使许多主要细菌病原体产生了严重的耐药性,而又以多重耐药性的居多,六耐、七耐的普遍存在,而八耐九耐的也不少见,甚至达到难找出一种敏感药物的严重程度。不仅对一些应用多年的经典抗菌药物如青霉素、链霉素等明显耐药,而一些新药如氟喹诺酮类药物,在两三年前还是高敏药物,而现今大多数病原体对它已产生明显耐药性;抗菌谱变窄;抑菌浓度增大;临床疗效降低。现今细菌耐药性还有在不同年份、不同区域、不同场户发生较大差异的特点。

    1.10 猪体内的一些不明微生物问题复杂

    在许多健康猪的血液或组织脏器中发现一些微生物,但它们往往与发病和治疗无因果关系,如在许多猪的血液中发现一些大小和形态不同,运动方式不一的被认为是附红细胞体的微生物,它在血液中出现的数量和时间无规律,用多种药物治疗和药物预防,都不影响它的消长。又如在50%以上的健康猪扁桃体中可分离到猪链球菌;在不少猪呼吸道中可分离到巴氏杆菌等。这些微生物的存在与猪疫病发生之间有什么联系,在这些现象的深层是否还隐藏着什么问题等,都有待深入研究和认识。

    1.11 多种不同养猪模式加剧了疫病的扩散

    原有的许多猪传染病是由引进种猪而传入,所以前些年在集约化、工厂化猪场的发生和传播甚为严重,如PRRSPRPPV感染、猪传染性胃肠炎及猪流行性腹泻、猪2型链球菌病等,而近几年这些疫病向中、小养猪场和散养户迅速扩散蔓延,造成广泛的散菌、散毒,致使携带病原体的猪大量增加,疫区极度扩大。而广泛存在的中、小型养猪场和散养户,反过来对大型养猪场又构成严重威胁,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的局面,这是猪病发生的又一特点。

    1.12 人畜共患病的威胁不容忽视

    1985WHO公布的人畜共患病有90多种,其中猪病25种。现今的日本乙型脑炎、弓形虫等依然存在,并偶有区域性高发。而近几年又发生了猪2型链球菌感染人并致多人死亡的事件,成为一种新的令人关注的人畜共患病。人的一种由病毒引起类似甲型肝炎的非甲非乙肝炎,已被命名为戊型肝炎(hepaticrisEHE),戊型肝炎病毒(SHEV)可以感染人和猪;在人和猪之间形成交叉感染,人被感染后虽多为亚临床感染,但妊娠妇女感染后死亡率可达20%。戊型肝炎在许多国家(包括中国大陆)的人和猪、牛、羊、鸡、鸭群中发生和传播极为广泛,目前在美国猪群中流行率很高;几乎难以找到阴性猪群。猪是SHEV的贮存宿主,已表明HE是一种新的人畜共患病。猪副粘病毒病中的尼巴(Nipah)、曼内格尔(Menangle)等病,对猪主要引起繁殖障碍和仔猪死亡,但人也可被感染,其中的尼巴病对人有极高的致死率,目前在我国某些地区的病猪中已分离到此类病毒,副粘病毒病将成为一种重要的猪病和人畜共患病。早已证实猪流感存在有猪--猪的传播途径,而1997年在香港又发生禽流感病毒感染18人并致6人死亡的事件,曾一度造成“禽流感杀人”的恐慌,现已进一步证实了流感病毒有“禽--人”的传播链环。关于人和多种畜禽发生附红细胞体病的报道日渐增多,其中以猪的发生最为严重,虽目前对附红细胞体病原的认定及其致病力等许多问题尚待深入研究,但它仍然是一种应高度关注的人畜共患病。

    [FS:PAGE]

    2 猪疫病严重发生的原因

    2.1 引种混乱,把关不严

    20多年来,我国从国外引进多批次、大数量的品种猪,这对改良和生产瘦肉型猪起了关键作用,但由于引种部门和渠道众多,对进口猪检疫不严或检疫手段不完备,致使带入疫病,近20年来发生的新猪病,大多是通过此种途径而传入。

    2.2 技术知识与高速发展的畜牧业不适应

    我国从改革开放前的肉蛋的严重匮乏,发展成为供应有余,肉类和禽蛋的产量均位居世界第一,在取得这些世界瞩目成就的同时,也逐渐暴露出从中国传统的农村散养方式改为集约化或规模化后,在认识、习惯和知识技术等许多方面都难以适应的一些问题,尤其缺乏生物安全意识及相关技术,结果规模化、集约化的饲养方式,加速了疫病的发生和传播。

    2.3 防疫检疫法律法规落后于生产需要

    我国有关畜禽防疫检疫法制建设明显滞后,不仅不健全,而且存在政出多门,互相矛盾,互不衔接等诸多问题。虽在1998年颁布了《动物防疫法》,但操作难度大,执行落实困难,与国际接轨及在国内达到“依法治疫”的距离还很遥远。

    2.4 大量中小猪场和散养户的存在

    中、小养猪场和散养户为国内市场提供80%以上的猪肉,这些场户遍及全国各地,但他们的管理和饲养人员大多数文化程度不高,专业知识缺乏,法制观念不强。买卖病死猪的商贩入村串户;病死猪肉流入市场,这些都是造成猪传染病传播流行的最重要原因之一。从疫病的发生和防制角度来看,当前在一个广大地区甚至全国,近似是一个养猪场;对防制疫病传播的一些措施极难落实。既是一些大型或工厂化养猪场,也难免经常处在于疫病包围之中,这种局面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将不会得到较大的改善。

    2.5 饲养环境日益恶化

    我国中小型养猪场、户,遍及城郊和乡村,它规模小、密度大、缺乏疫病防制和环境保护意识。购进和销售猪,不进行检疫,猪场建在何处可自行决定,根本不考虑疫病传播和排污造成环境污染问题,常见猪场附近粪便任意堆积,粪尿污物顺街道或沟渠到处溢流,没有人管,也管不了,这已成为目前最危险的疫源。

    2.6 基层兽医机构和人员不适应

    做为畜禽疫病防制一线的基层畜牧兽医站和检疫站,许多机构不全,“三定”问题长期未落实,防检设备奇缺,专业知识贫乏,生活无保证,“以病养医”的现象长期存在。面对畜禽疫病的严峻形势,作为前沿阵地的基层兽医组织,不仅没有战斗力,甚至在某些方面传播了疫病,这在我国是一个不容忽视或回避的现实。

    2.7 高科技与实用技术的脱节

    我国对畜禽疫病的防检研究工作取得了许多成绩,尤其在分子生物学方面捷报频传,但许多成果仅限于实验室中,而绝大多数在当前养猪生产的猪病防治实践中未能得到应用。如近几年猪病发生和流行极为严重,迫切需要一些准确、简易的检测技术,但无处可以提供,对当前如此严重的猪病无法确诊和提供有效地防制办法,表明先进的高科技未能转化成为生产力。

    2.8 兽药疫苗管理使用混乱

    兽药存在有粗制滥造、假冒伪劣、“三无”产品等许多问题,即使是有批准文号的兽药,大多也没有按规定标明成份、含量等内容,而不乏扩大虚假的说明,甚者有谓“可治百病”、“十分钟见效”、“立即见效”的“神药”。近几年,治疗猪病的药物有些是以解热镇痛药如安乃近等为主的复合针剂,这种药物在猪病初期由于退热对症作用可掩盖病的真象,出现“疗效”,但最终仍以病猪死亡而告终。药品生产的审批不严,有些疫苗的生产过滥、过多,质量难以保证,使疫病防制进一步复杂化。

    2.9 饲料营养、添加成份及霉菌素毒的有害因素

    目前许多养猪场户追求低价位饲料,由于饲料成本所限,势必会降低某些营养成份的含量,营养是增强动物免疫功能、维持动物健康的物质基础,合理的营养可视为一种间接的防疫手段,降低或不合理的营养也就是人为降低猪的抗病能力。目前为追求利润,在饲料中添加高铜、高砷、激素、抗生素,甚至“瘦肉精”的并不少见。再者,饲料中霉菌毒素对动物免疫功能降低的严重性还未被更多的人所认识,我国饲料被霉菌污染情况很严重,据英国监测中国玉米样品,80%被黄曲霉素AFB1和串珠镰孢菌素B1污染。上述诸多因素都会使猪对疫病抵抗力下降。

    2.10 自然因素及社会变化的影响

    近几十年来,全球性气候变暖,促使了一些疫病传播媒介如蚊、蝇、鼠类的生存和繁殖能力,并扩大了其地理分布和感染期延长。热应激也降低了猪抗病力和对病原体的易感性。人口膨胀,过度开发,人类耕作及其社会经济活动破坏了自然栖息地,自然疫源性疫病传播的机率增多。沙尘暴等经风传递的疫病传播速度加快扩散。交通工具的进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使动物及其产品的流动速度和数量大为增加,这些因素都为控制疫病的传播增加了很大的难度。

    3 防治对策

    3.1 改变陈旧观念,认清当前猪病严峻形势

    几十年来,我国对猪疫病防治方针提出的是“预防为主”、“防重于治”,但在养猪场、户及市场的现实工作仍是“重治轻防”、“重治轻养”。尤其对近几年猪疫病的严峻形势认识不清,把用药物治疗和疫苗免疫做为防治的唯一手段,忽视对综合防制和生物安全措施的认识和落实。应积极改善现在社会整体对疫病防制水平落后的状况,从保护生态环境,改善饲养条件及设备,落实隔离消毒措施,对病死猪做无害化处理,在提高人员技术水平和素质等方面下功夫。树立群体保健观点,认清猪传染病已由过去的单一病原成为当前的多因子致病的复合征为主的变化。

    3.2 加强法制建设,实现依法治疫

    应以《动物防疫法》等法律、法规为依据,不断加强可操作性的细则,从引种、检疫、隔离、消毒、免疫、生物药品、兽药和饲料等各方面全方位着手,减少疫病的传入和传播,杜绝病死猪和其肉类流入市场。按国家法规区分和处理一、二类疫病,并认真落实。严格控制生物药品、兽药和饲料的质量,打击假冒伪劣,依法治疫。

    3.3 建立完善疫病诊断、疫情监测预报体系

    掌握准确可靠的猪疫病发生流行情况的数据,并建立疫情监测预报信息网络体系,如实公布疫情,可为制定科学的防疫政策,为实施有效的防疫措施提供充分的依据,而我国长期以来缺乏这方面的可靠资料,常对连年在全国性严重发生的猪疫病查不明病原,提不出确诊和指导性防制意见。

    3.4 健全和提高地市级兽医实验室诊断水平

    养猪场、户多地处乡村,距城市尤其是大城市较远,一旦发生疫情时希望就近尽早确诊,得到尽快控制,所以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等单位应将已研究成功的一些先进诊断技术,推广至地市级实验室用于猪疫病的诊断,这不仅是养猪生产的迫切需要,也是对全国的疫情监测、检疫等工作的极大支持和完善,还应逐步建立科研、教育、培训、普及推广体系的建设。

    3.5 强化知识更新,加强技术推广力度

    应对基层兽医防、检人员进行强化培训,并定期考核,合格者发给从业证书,持证上岗,使基层兽医站适应为规模化、专业化的养猪生产模式的技术服务。

    3.6 对不同类型养猪场、户分类监管

    种猪应由有资质认证的种猪场提供,它除具有稳定的繁育体系保证种猪的遗传性能外,还应对不携带某些病原体做出承诺。要从妊娠期及哺乳和保育期猪抓起,对一些危害严重的猪病做出系统科学的免疫和药物预防,以提供健康后备猪,并做好售后服务。对遍及各地的中、小养猪场进行登记、培训和发证管理,逐步落实养猪保健计划,杜绝病猪、死猪流入市场散播疫病。

    3.7 必须贯彻综合性防制措施

    养猪业是一项需多学科共同协作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防制疫病的发生除控制病原体的直接危害外,应同样重视环境条件、饲料营养、应激因素、寄生虫和普通病等多种间接或使猪处于亚健康状态的因素。它们不仅影响猪的生长发育,还是诱使传染病发生的经常性潜在的危险因素,减少各种不利因素,增强猪的抗病和免疫能力,也是减少猪传染病发生的关键性措施。


    (审核编辑: 猪猪侠)

      我来说两句(0人参与评论)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