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口猪肉提前突破百万吨,养猪人该反思什么?

供稿:猪猪侠

点击:

A+A-

相关行业: 生猪

关键词:

    我要投稿

    最近,“洋猪肉”火了!2016年“洋猪肉”进口量预计将超过160t,创历史新高。巨大进口量的背后,国内外猪肉悬殊的差价是主因。“洋猪肉”虽不至于对国内生猪产业链造成严重的影响,但对猪肉市场的冲击力不容小觑。未来,养猪业仍将面临重重压力,生猪产业发展的方向在哪里?1“洋猪肉”的量和价

    2014年,进口量为56t,到岸单价为11.4/kg2015年,进口量为77.8t,单价为11.6/kg2016年前11个月,进口150.7t,单价为13/kg。据保守估计,2016年全年洋猪肉的进口量将突破160t。近年来,国内由于环保压力猪场拆迁、“猪周期”失灵、散户大量退出,导致生猪供应出现缺口。2016年初生猪价格出现上涨信号后(5月份国内生猪价格达到顶峰20.6/kg),国内外猪肉贸易商随即行动起来,大量“洋猪肉”涌入中国市场,6~8月份进口量达到历史最高。

    2“洋猪肉”进口量攀升原因

    2016年,“洋猪肉”是以廉价进军的姿态大量涌入国内。据了解,目前我国猪肉进口量仍在不断增加,已经占世界猪肉贸易量的50% 左右。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因素。

    2.1 国内猪肉供应出现缺口

    根据农业部公布的数据,2015年全国猪肉产量5,487t,比2014年下降3.3% 2015 年末生猪存栏45,113万头,下降3.2%;生猪出栏70,825万头,下降3.7%。无论是猪肉产量还是生猪存栏量,都出现了不小的降幅。2015 年持续低迷的猪价是生猪数量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环保高压下生猪存栏量大幅降低,前三季度生猪存栏量减少1,600万头;散户的大量退出,规模养殖并未及时扩大规模增加产能,猪价的上扬必然吸引进口猪肉填补缺口。

    2.2 悬殊的内外差价

    “洋猪肉”之所以会翻倍涌入中国市场,两国间较高的差价起到了决定性作用。2016年上半年猪价大幅上扬,而国外的猪肉价格相对低廉,悬殊的差价导致猪肉进口激增。据了解,美国的生猪价格为5/kg,而国内则高达17/kg,差价达12/kg;而生产成本方面,国内生猪养殖成本约为12/kg,而美国养殖成本则为8~9/kg。即使加上运输等各环节的成本,进口猪肉的利润仍然可观。

    2.3 国际市场猪肉消费疲软

    我国是猪肉消费第一大国,每年的消费量约为5,500t,据世界粮农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猪肉消费有望达到6,078t2015年,国内猪肉消费缺口为80t,而2016年这一缺口扩大至107t。相对于国内市场,国外的猪肉家庭真实消费量很低。据报道,38%的美国家庭不消费猪肉,近10年来,猪肉的消费量下降了4%。所以寻求出口成为必然。

    2.4 便利的交通条件

    20169月为止,我国的进口肉口岸已经达到50 多个。多个省区已经拥有进口猪肉的权限,许多内陆地区的口岸功能也不断完善。不仅通过海运,陆运的欧洲猪肉已进入西南市场,东北也已经开通内陆市场,进口肉可以更加便捷地进入,进一步降低了进口成本,带动了洋猪肉进口的活跃度。

    3养猪人应反思什么?

    3.1 国外的猪肉为什么便宜?

    造成国内外如此之大的猪肉价格差,成本控制是主因。低价洋猪肉冲击国内生猪市场,反映的是国内养猪体系之殇,也在倒逼国内生猪饲养管理理念的提升。除去国内高额的饲料成本,以下方面同样值得养猪人深思。

    集约化程度高——国内的生猪仍有55%是年出栏500头以下散户供应。而以美国为例,80%以上的生猪由规模化猪场提供。规模化养殖有利于育种、防疫、人工授精、饲养管理等更专业化,提升养殖效率,降低成本。

    先进的育种体系——国外的育种体系完善,母猪产仔数高达27头。国内养殖场虽频繁到国外引种,但是退化非常严重,陷入了“引种-退化-再引种”的恶性循环。

    自动化程度高——国外养殖企业的自动化程度一直被国内养猪行业称道,也是国内新建猪场参照的模板。不仅养殖规模大,而且自动化程度超高。国内一个人可以管理500头猪,而国外一个人可以管理3,000头。降低的人工成本开支不容小窥。

    信息化建设——大量数据信息统计,能够及时掌握全国的养殖情况,便于养殖企业分析市场趋势从而把握有利商机。比如得知仔猪存量普遍过高的信息,就可以通过安排不同出栏时间以错开生猪供应高峰期。

    产业链整合——完整的纵向产业链整合,从育种、饲料、自动化饲养、屠宰、配送已经实现了整合,控制了肉类生产的全过程。

    3.2 国内的养猪业如何同国外竞争

    养猪业面临重重压力,竞争力在哪里?一方面提高养殖水平、降低养殖成本,一方面要在提升肉品质上动脑筋。

    究其根本,养猪的最终目的是提供猪肉供消费。当前,人们对于食品安全和肉质的要求日益提高,要吃放心肉、要吃好肉。提供消费者需求的肉品便是解决之道,也是提升国内养猪行业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为了提高养殖效率、降低成本,规模养殖的猪品种多是国外引种。经过高度选育,猪只对于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差,易应激、肉品质下降,影响营养价值和食用价值。众所周知,国外的进口肉多为高度选育的瘦肉型品种(有些国家允许使用瘦肉精),猪肉肌间脂肪沉积少,肉品质差,普遍反映不好吃。而国内的地方品种虽生长性能不及国外品种,但肉品质极佳,口感更符合国人需求,以国内地方品种培育的中高端猪肉深得市场欢迎。

    因此,通过品种间的杂交,转入优质风味基因,改良肉质风味。除品种外,在饲料和饲养环节方面下功夫,通过改善饲养水平来提升肉质。如利用优质牧草养猪、发酵液态饲料养猪、微生态、植物提取物等有益添加剂均可改善肉质;提高畜舍环境控制,改善猪只健康;提倡减抗养殖,少用药物。此外,国内外对于动物福利养殖也是推崇备至,生产管理更加人性化。

    “品牌”猪肉

    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养殖/ 饲料企业对于产业链的纵向延伸,生产自有品牌的猪肉,也是竞争力的典范。区域性的鲜肉销售门店遍地开花,这些以公司形式连锁经营的“品牌化”无公害猪肉经营商家,将引领国内猪肉市场发展的方向。这种自繁自养自销的模式,为生猪养殖找到了财路,也保障了百姓的餐桌安全。

    4小结

    我国是猪肉生产和消费第一大国,正逐渐开始变成猪肉进口大国。尽管短期内国内猪肉供应出现了缺口,但从长远来看国内养殖仍是供应主力,一方面源于国人对于肉品安全和风味方面的需求,另一方面国人没有消费冻肉的习惯。大量低价进口猪肉并没有流入零售市场,而主要进入食品加工领域。因此,“洋猪肉”并没有达到冲垮国内生猪产业链的地步,国内养猪业不必惊慌。然而,通过“洋猪肉”的压力来提高国内的养猪水平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审核编辑: 猪猪侠)

      我来说两句(0人参与评论)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