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现代畜牧业发展着力“补短板”:转方式保生态防风险

供稿:刘君

点击:

A+A-

相关行业: 生猪

关键词:

    我要投稿

      今年的中央1号文件提出,加快现代畜牧业建设,根据环境容量调整区域养殖布局,优化畜禽养殖结构,发展草食畜牧业,形成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为主导的产业发展格局。

      “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湖南畜牧业将加快转型升级步伐。”省农委党组成员、省畜牧水产局局长袁延文称,“十三五”时期,湖南畜牧业着力“补短板”,在农业中率先奔向现代化。

      1转变方式调结构

      2015年,湖南生猪市场像坐“过山车”。一季度出栏一头生猪亏300元,全省近半数养猪企业关门。到了第三季度,由于猪源锐减,出栏一头生猪大赚500元。

      价格剧烈波动,凸显湖南养猪产业大而不强。

      湖南畜牧业发展,首先要在养殖方式上“补短板”。袁延文称,未来5年,湖南将着力培育大户、家庭牧场、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主推“龙头企业+家庭养殖”等新模式;走种养结合、农牧结合之路,支持规模养殖场配套发展种植生产,支持家庭农场、林果基地配套发展适度规模养殖场;鼓励和扶持龙头企业向养殖、种植、加工纵深发展,大力推进电商与实体结合,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

      与生猪市场大起大落相比,肉牛、肉羊的市场行情持续上涨。湖南多草山草坡,草食牧业发展有优势。袁延文称,今后几年,我省畜牧业将大力发展草食动物,在结构上“补短板”。

      2015年,全省出栏牛168.5万头、羊699.9万只。按规划,到2020年,全省年出栏肉牛300万头以上、肉羊1000万只以上。

      2防治污染保生态

      据测算,一个万头猪场,其粪便污染物排放量相当于一座10多万人口的城镇。

      湖南畜牧业迈向现代化,污染防治也迫切需要“补短板”。

      湘江流域历来是湖南生猪主产区。近几年,省政府实施“一号重点工程”,湘江流域禁养区的规模猪场已关停或搬迁至适养区。但在其他生态敏感区,畜牧业污染防治压力犹存。

      “十二五”以来,全省生猪产区探索出粪污处理有效模式。

      未来5年,湖南将以江、湖水网环境敏感区域为重点,以生猪规模养殖场为突破口,因地制宜、因场施策,采取不同的粪污防治模式,最大限度减少粪污产生量。

      省畜牧水产局科教环保处处长肖光明称,防治养殖污染,还需防惩并举、标本兼治。一方面规范行业标准,严格监督执法;另一方面从产业规划布局入手,严格环境准入,从源头防控污染。

      3完善机制防风险

      俗话说:“千算万算,带毛的不算”。这句话说明畜禽养殖风险大。 当前,湖南畜牧业保险覆盖面还不够,市场调控办法也有限,保护机制薄弱已是明显的“短板”。

      如何补齐“短板”,把畜牧业发展的风险降到最低,省畜牧水产局局长袁延文称,“十三五”时期,湖南将从三方面着力,健全畜牧业发展保护机制。

      一是健全畜禽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制。建立各环节无缝对接的监管制度,防止不合格畜禽产品流入市场、进入餐桌。

      二是健全重大动物疫情防控机制。强化动物疫病监测,严格强制性免疫,完善应急处置机制,防止重大动物疫情的发生和流行。按“政府监管、市场运作、财政补贴、保险联动”的原则, 5年内基本建成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体系。

      三是健全市场风险防范机制。积极推进现代畜牧业信息化建设,提升生产要素、资源环境、供给需求、成本收益等监测预警水平,完善信息发布制度,防止养殖生产和畜禽产品价格大起大落。


    (审核编辑: 刘君)

      我来说两句(0人参与评论)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