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学子卖猪肉“逆袭”的启示

供稿:弼马温

点击:

A+A-

相关行业:

关键词:

    我要投稿

    1985年以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文科状元身份考入北京大学的陆步轩,因10年前被媒体发现以卖猪肉维持家计而出名。但是最近,他与北大毕业的另一个卖猪者陈生携手回到北京,连开了12家连锁店,终于成功“逆袭”,从“反面教材”变身“屠户大王”。

    而就在今年4月,陆步轩还在北大讲堂上表示,“我给母校丢了脸、抹了黑。”其实,陆步轩根本不是“反面教材”,他的故事是对当下毕业生最好的“正面教材”。

    事实上,每次当大学生,甚至名校大学生与环卫工、猪肉贩等行业联系在一起时,都足以赚足公众眼球,人们甚至会质疑这浪费了人才,辜负了大学教育云云。而这种关注和质疑的背后,则是许多人依然对大学生求学和就业之间的关系存在一种惯性思维,认为上大学的目的就是为了找工作,越好的大学生应该得到越好的工作,而好工作的标准就是当干部,进体制,坐办公室,一辈子轻松稳定。

    不愿意去基层,不愿意创业,甚至连体制外的企业都不愿意去,一股脑地涌向国考独木桥,非“机关、事业、国企”不去,是当下一些毕业生求职时的真实写照。这些毕业生并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找不到符合人们眼中“大学生标准”的工作。

    一方面,大学生就业的确一年难于一年,但另一方面,许多基层岗位正在求才若渴。一些毕业生不肯放下身段和面子,不肯去基层、回家乡,不肯从事个体户、体力工作者等工作,甚至不肯去“体制外”,非要在一线城市找到“有面子”的高档次工作,吃了闭门羹后,抱怨也好,啃老也罢,却不愿意看看自己的双手。只要有心,有能力,肯付出,能把握住机会,卖猪肉都能卖成“屠户大王”,还有什么职业是不可能成功的呢?更何况,大学本身更多是学术场所,性灵修养之地,而非职业技术学校。毕业者不见得拥有某些专项和就业完全匹配的技术能力。

    对于因为在求职过程中无法得到心仪职位而怨天尤人的毕业生而言,对于那些朝三暮四,四处跳槽认为自己被埋没的职场新人来说,其实他们所处的就业环境远远好于陆步轩毕业的那个时代。在单向分配的年代,即便是以区文科状元身份进入北大的陆步轩,也只能返回原籍的柴油机厂工作,而没有更多人生选择的机会。但是如今,不论哪个高校的毕业生,皆可以在全国任何一个城市寻找梦想。

    因此,与其抱怨学历不相符、专业不对口,大学毕业生是不是该去试试从事力所能及的工作,用自己的双手改变困境,寻找人生的新起点。

     

     

      回盛股份
      我来说两句(0人参与评论)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