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猪市场亟待破解“猪周期”怪圈

供稿:钱涛

点击:

A+A-

相关行业: 屠宰加工

关键词:

    我要投稿

      猪肉价格涨了,养猪户一窝蜂地跟进,市场内短期内供大于求,于是价格下跌。养猪户难以支撑,于是宰杀母猪,补栏停滞,生猪供应于是又趋紧张。价格再次上涨,养猪户再次跟进……这样的“猪周期”,让生猪养殖户犹如坐过山车,在大赚与大亏之间气喘吁吁。“养猪如同买股票,涨跌沉浮实在难以招架。”道出了不少养殖户的心声。

    市场:养猪如同买股票

      老董是清徐县的养猪大户。2010年5月间,他从饲料供应商那里了解到,周围的村子正在大规模出栏母猪,每天宰杀达50多头,而且这种清仓式的宰杀已经持续了近一个月。原因是全省生猪价格持续低迷,一段时间内,日均生猪价格只有9.1元每公斤,仔猪150元每头都无人问津。眼看着耗下去只能越养越赔,养殖户只得忍痛出栏抛售,部分养殖户赔到“颗粒无收”。

      精明的老董马上意识到,母猪的大量减少,是猪价探底的直接表现。不出半年,猪肉价格肯定会反弹,正是入市的最佳时机。于是老董当机立断,大量购进猪仔。第一次生猪出栏,老董就赚了近5万元,第二次出栏净赚14万元,第三次又有20万元入账。

      在这波行情中,老董是赚了,但是大部分养猪户赔翻了。

    原因:小户难敌大市场

      没有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原因就是养猪户不成规模,小散户难敌大市场。省统计局的数据显示,目前太原市生猪生产仍以中小规模散养为主,规模在100头以下的养殖户占到总数的87.8%,100头至500头的占到11.2%,5000头以上的养殖大户只有1户,500头规模以下的生猪出栏数占到全市出栏总数的76.9%。

      没有协会组织的帮助、政府又不能准确及时地公布市场行情,养殖户普遍只能通过中间商、猪贩子来获取市场信息,或凭个人经验对市场进行判断,价格对生猪供需情况的影响具有滞后性。当“小生产”面对“大市场”时,很容易因市场信息的不对称而决策失误、遭受损失。所以在市场价格不稳定,大起大落时,许多散养户只能被淘汰出局。

      此外,不断上升的养殖成本压缩利润空间、养猪业贷款难、疫情防控基础脆弱、规模养殖用地困难等等,都是导致养殖户难以抵御市场风险的原因。

    专家:规模、保险、产业链

      只有规模化饲养,方可增强农户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省统计局农村处专家介绍,规模养殖生猪,便于推广先进养殖技术,集中购买生产物资,降低成本。而且,规模养殖户掌握市场信息的渠道广,有较强的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同时,可减小市场波动,因为规模养殖户以养猪为主业,不会随意退出市场,能提供较为稳定的生猪源,国家也便于调控。

      此外,通过保险提供补偿保障,已成为现代农业规避风险的主要手段。南方不少县市已经试点政策性农业保险,农民可为生猪、奶牛、肉鸡等投保,保费享受70%的财政补贴。

      目前,我市猪肉加工业还不发达,缺乏上档次、上规模的猪肉加工品,大力发展猪肉加工业,形成以此为龙头的产业链,可降低饲养生猪的风险。另外还可以考虑建立生猪收购保护价和成立风险基金来解决这个问题。 政府:探索目标价格制

      2014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探索建立农产品目标价格制度,市场价格过低时对生产者进行补贴,过高时对低收入消费者进行补贴。

      省统计局农村处的专家称,目标价格政策是在市场形成农产品价格的基础上,通过差价补贴保护生产者利益的一项农业支持政策。实行目标价格政策后,生产者按市场价格出售产品。当市场价格低于目标价格时,国家根据目标价格与市场价格的差价,对试点地区生产者给予补贴;当市场价格高于目标价格时,国家不发放补贴。目前,农产品目标价格制度试点已经开始,新疆棉花、东北及内蒙古大豆被纳入首批试点范围。如果试点成熟的话,猪肉也适合这样的目标价格制,即设定目标价格,进行差价补贴,既降低养殖户的风险,同时给保障消费者需求。


    (审核编辑: 钱涛)

      我来说两句(0人参与评论)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