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北农:被动遮掩式回应 错失媒体声援

供稿:钱涛

点击:

A+A-

相关行业: 原料

关键词:

    我要投稿

      7月初,多家外媒报道称,大北农董事长邵根伙之妻莫云被指控试图偷窃美国玉米种子,于当地时间7月1日在洛杉矶被捕,次日被地方法院以“阴谋盗窃商业秘密罪”起诉。“种子门”漂洋过海在国内资本市场生根发芽,北京时间7月3日,大北农股价下跌3.44%。公司第二天在未作正式回应的情况下紧急停牌。

      据中国上市公司舆情中心观察,这粒“种子”早在去年12月就已萌芽。2013年12月13日,美联社等多家外媒报道大北农副董事长李绍明,时任总裁助理、莫云的哥哥(一说为莫云其弟)莫海龙等五人被控盗取转基因种子涉及“阴谋盗窃商业秘密罪”在美被拘。

      本月7日,公司才发布澄清公告,并宣布次日复牌。这份300余字的公告“高冷”地承认董事长之妻莫云被拘,但称自2008年10月离职后,莫云未在公司担任任何职务,强调种子业务占比甚小,“公司一切经营管理活动正常”。然而对于莫云缘何被捕以及此前李绍明、莫海龙等被捕的相关报道却只字未提,被媒体冠以“澄而不清”之名。

      一时间,以诸如“大北农身陷‘窃种’传闻”、“大北农证实董事长之妻旅美期间被拘”为题的报道此起彼伏。媒体和公众情绪倾向于对其指责讨伐,奇怪的是,作为亿万富豪之妻,莫云为何亲自以身试险等深层原因,却少有媒体报道。

      作为行业龙头,大北农老板娘在境外“行窃”理应受到谴责甚至惩戒,但理性分析,大北农高层的不恰当举止,在国外确乎受到了前所未有甚至稍显夸张的媒体炒作,而国内媒体一反此前习惯的护短之举,也未对大北农的处境产生理解和同情,原因为何?

      其一,“种子门”一定程度上属于历史遗留问题,然而公司在处理速度上一直拖沓,积极主动性欠佳。去年12月13日媒体曝出李绍明、莫海龙等人“窃种”事件,公司于12月17日才在互动易上回应。今年7月初再曝“窃种”丑闻,直至同月7日公司才给予回应。且在未作正式澄清前先做停牌,难免让人产生“密谋捏造答案”的消极联想。

      其二,“高冷”而有失明晰的回应使得公司难逃避重就轻的遮掩之嫌。去年在互动易上的回应,公司称“此事对公司经营及业绩没有影响,公司经营正常,且将密切关注事件进展并积极应对” 。7月7 日发布的澄清公告,同样规避了对事件本身的解释,再次苍白地强调“经营管理活动正常”、“将密切关注事态进展”。但面对媒体长期集中的质疑,公司仅以一纸公告应付,对于互动易上新出现的问题至今仍未给出答复,态度有欠诚恳,方式稍显单一,与公告之言“密切关注”自相矛盾。

      虽然严格意义上来讲,“窃种”确属个人行为,但企业家及其亲属的道德确乎构成了企业的无形资产。这种有失道德水准的“行窃”不仅有损公司信誉,而且会给公司的经营及业绩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不过,这种影响毕竟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公司的处理方式会从某种程度上直接影响事件的最终结果。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丑闻对公司的长期影响并非不可逆转。

      7月10日,申银万国证券发布研报称“以目前情况看,本次事件不会对公司生产、经营及业绩造成不利影响”,并维持“增持”评级。

      所以,就此事而言,如果大北农能迅速地回应媒体质疑,在发布澄清公告之余,通过互动易、雪球财经、微博等多样化平台与媒体和投资者进行更主动的沟通,那么局面或许是另一番光景。


    (审核编辑: 钱涛)

      我来说两句(0人参与评论)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