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如何打破猪周期“魔咒”?

供稿:刘刘刘

点击:

A+A-

相关行业:

关键词:

    我要投稿

    对于养猪人来说,有个叫做“猪周期”的魔咒一直萦绕在养猪过程中,让人头疼。猪周期是一种经济现象,指“价高伤民,价贱伤农”的周期性猪肉价格变化怪圈。“猪周期”的循环轨迹一般是:肉价上涨——母猪存栏量大增——生猪供应增加——肉价下跌——大量淘汰母猪——生猪供应减少——肉价上涨。

    由于猪肉价格上涨刺激农民积极性造成供给增加,供给增加造成肉价下跌,肉价下跌打击了农民积极性造成供给短缺,供给短缺又使得肉价上涨,周而复始,这就形成了所谓的“猪周期”。

    根据以往的生猪市场情况来看,2013年本应该是猪周期中“平均”的一年,但从今年四月份,国家两次收储后的情况来看,今年的生猪市场,与往年却有些不太一样。

    降低猪周期对生猪市场影响

    国内生猪养殖业散户众多,调控不科学,信息收集滞后、缺乏准确性等因素,都加剧了生猪市场行情的波动,缩短或者延长了猪周期,养殖户们“一年跌、一年平、一年亏”,三年下来,担惊受怕,盈利水平有限;与此同时消费者们看猪价如“过山车”,连呼“吃不起”。如何降低猪周期对我国生猪市场的影响呢?

    首先,加强规模化养殖、科学化管理。我国生猪养殖行业散户众多,行业集中度亟待提升。规模化养殖能够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盈利空间,在猪价下跌的时候,可以增强自身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另一方面,大型养殖企业实力较强,规模有保障,生猪养殖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之后,可以加强这一环节的话语权。因为屠宰企业要保障开工率,同时对产品质量的要求也促使屠宰场更倾向于和大型养殖场签订合同。行业集中度的提升、规模的扩大也便于国家相关部门做好统计工作,为企业提供准确的供求信息,帮助企业及时、合理调整存栏量,从而减弱猪周期的负面影响。

    其次,转变当前我国猪肉消费习惯和结构。我国猪肉消费主要有三种形式:热鲜肉、冷鲜肉、冷冻肉。其中受人们消费习惯的影响,热鲜肉占据最大的比重;冷鲜肉大概10%,一线城市达到30%左右;冷冻肉相对较少,大多是在国家放储调控时进入市场。欧美等发达国家冷鲜肉占比达到90%的比例,因此就我国而言,提高冷鲜肉的消费还有很大的空间。冷鲜肉的储藏周期较热鲜肉长,可以延长市场上肉制品的销售周期,缓解生猪价格过快上涨或下跌对终端产品价格的影响,或者延缓市场需求的增减,对生猪养殖的影响,从而有利于平缓行业周期震荡。冷鲜肉营养价值保存完好,而且不易被污染,有利于保障产品质量。提高其比例,需要国家加大冷链物流体系建设以及做好宣传等方面的工作。

    最后,加快推进生猪期货进程。期货主要功能是通过套期保值和价格发现机制,能动地调节和引导现货市场的运行和发展。2009年12月底起,重庆、湖南和江苏等地已先后推出了生猪远期交易,目前我国上市生猪期货的各种制度与环境条件已基本具备,只是交割标准、防疫等细节问题还需进一步完善。对规模化养殖企业来说,生猪期货市场可以更好的防范风险,保证企业的基本盈利。其价格发现功能以及套期保值机制,可使企业锁定远期价格,引导和调节市场运行,减弱生猪市场周期涨跌带来的影响。

    要摆脱猪周期的魔咒,需要从投资、管理、技术、政策等多方面进行系统性升级,绝非规模求大就可解决,否则在猪周期下行阶段会损失更为严重。

     

      回盛股份
      我来说两句(0人参与评论)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