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山首个“家庭农场”的创业路

供稿:刘刘刘

点击:

A+A-

相关行业:

关键词:

    我要投稿

      环湖晨刊讯 一个小镇上的年轻人,背着15万元现金,跑到乡下,按照每亩田每年500元的标准,租下了88户村民的承包地,在国家森林公园太湖山脚下,举世闻名的凌家滩古文化遗址的东侧,组建了“金巢专业合作社”,创办了含山县第一个“家庭农场”。三年前,他的举止,令妻子疑惑不解,让父母瞠目结舌。同伴们说他头脑发热,邻居们说他“傻帽”。

      他叫尹良源,是含山县运漕镇的普通居民、退伍军人、下岗职工,在部队当兵时加入了中共党组织。

    转包业主租田圆梦

      早春,元宵节刚过,许多人还沉浸在浓浓的“年”味里,尹良源便忙开了。正月十六的一大早,他装了两拖拉机尿素,散布到田头,准备给麦子追肥。上午10点,他到汪徐、韦岗等4个村民组,按照每亩田每年650元的租金,与88户村民签订了续包合同。下午3点,他到运漕镇黄墩村,筹划着新建一座标准化育秧工厂。

      尹良源把致富梦做在田间地头。早在2010年3月,他从一个亲属那里得知,铜闸镇大马村汪徐、韦岗等4个村民组的许多农户,由于劳力外出,承包田大多撂荒,正在寻找转包业主的消息后,迅速取出自己的全部积蓄,并东拉西借,凑了15万元现金,当晚赶到村庄,按每亩田每年500元的转包费,一年一付,与88户村民签订了3年的租赁合同。

      有了田,但怎样把田做好做肥,是摆在他面前的一大难题。眼看着春耕季节一天天过去,他心里十分着急,更何况这里还有大片的撂荒田,蒿草丛生。于是,他一方面拜访有经验的老农,向他们请教;一方面与县农委结成对子,请求他们帮扶。直到6月份,他才将625亩耕地全部插上秧苗。但农时推迟,这一年,他亏了20多万元。2011年,他吸取了第一年的经验,农时虽然没误,水稻也长势喜人,但到了收获的季节,一场罕见的台风,又使他蒙受了巨大损失。这一年,他的收支两比,加上县里的农业政策性保险理赔,勉强保本。去年,他得到了县农委的技术扶持,更新了优良品种,对625亩租赁耕地实行一麦一稻的种植模式,午季收获了40万斤小麦,秋后入库了70万斤水稻。除去农民工资、生产资料、转包费用,他净挣了30多万元,尝到了土地集约化的甜头。

      尹良源的“金巢专业合作社”的入会会员,也由3年前的8户,发展到100多户。今年,他把转包的视野扩大到运漕镇黄墩、三台、潘桥、庙赵和铜闸镇的大马、鸭西等6个村,打算新增1000亩耕地。

    村民群众得到实惠

      从当兵到退伍,从上班到下岗,从买卖生铁到经营农副产品,代销水泥建材,尹良源打拼了10多年,但自己的腰包依旧是“瘪瘪”的。迷上“家庭农场”的主要因素,是他当兵在海南,受到过南方发达地区发展理念的熏陶;是他看到家乡劳力外出,承包田撂荒,留守的老人、妇女和孩子们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艰辛。他利用自己在部队学会驾驶的技术,购买了收割机、犁田机、插秧机,在自己租种的农田里,开始了半机械化的耕作方式,解放了88户村民中的老老少少。

      汪徐村年近古稀的徐正权老人,两个儿子和媳妇都在外地从事不同工作,家中原有8亩承包地,虽然自己的身板还很硬朗,但也力不从心地种一点、荒一点。尹良源租了他的承包地后,老人除了每年能拿到4000元的租金,还时常帮助尹良源,做点育秧、防虫、施肥、除草等力所能及的农活。去年,他在尹良源的“家庭农场”里打了80多个工,平均每个工可得报酬70—80元,累计收入6500多元,加上租金,共1万多元。这是以前他家8亩承包地很难获得的纯收入。

      同村的田成春老人,年过花甲,儿子媳妇全部在县城上班,家中的老母身体有病,卧床6年,承包地20多亩,他实在无力耕种,只好挑选好田,种上一季水稻,其余任其抛荒。今年72岁的马连英老人,老伴早年去世,子女都在北京,家中8亩承包田租给尹良源,去年到田间做了20个工,加上耕地租金年收入5400多元。如今,他们逢人就夸:田给小尹做,我们得租金,适当的农活,还能做一点,收入有保证,这真是天上掉馅饼的大好事!

      在尹良源的“家庭农场”里,所有机械不能做的农活,他都按照农户自愿、身体许可的原则和农闲时每个工60元—70元,农忙时每个工130元的标准,交给汪徐、韦岗等4个村民组村民。他每年5月20日前,向农户付清当年租金。2010年3月与88个农户签订的3年合同现已到期,前不久他与村民们续签了新的协议,并将租金上提到每亩每年650元,暂定5年。88户村民看到尹良源这三年中不论盈亏,忠实履行合同的做法,户户深信不疑地签字画押。

    外出人员卸了“包袱”

      尹良源租赁农民的承包田,不仅圆了自己的创业梦、致富梦,而且促进了农户的收入增涨,同时也让外出打工的村民们,放下了农忙农闲,一心挂两头的思想“包袱”。

      韦岗村民韦自来,过去承包10亩田,每年纯收入最多5000元。现在把田租给尹良源后,他一门心思搞装潢,做木工、油漆,每年新增收入超过3万元。汪徐村村民徐正周,6亩承包田租给尹良源,自己在建筑队做工,两项收入合并在一起,也有3万元。和他同村的徐正文在北京从事拆迁工作,开了公司,家里的承包地,以前是老婆孩子做,农忙时他两边兼顾,田里的收入还不够他买往返车票。现在,他的那颗悬着的心,放下了,在北京的事业也更加红火了。

      尹良源创办“家庭农场”的3年实践,不仅让周边村民们看到了田野上的希望,也让他自己从甘苦中品出了甜味。今年,他应周边村民的要求,正在做新增1000亩租赁农田的准备。同时,他还着手投资100万元,按照两套育秧流水线的标准,筹建一座育秧工厂,建成后,除了服务他的“家庭农场”外,还向会员农户提供代耕、代种、代育秧等系列服务,带动农户实施机械插秧6000亩。

      如今的尹良源,虽然只有37岁,但却令人刮目相看:连续两年被评为全镇的“优秀党员”,当选为县工商联会员。今年春节前,他带着200斤大米、20斤菜油到镇内的两个敬老院看望“孤寡老人”。2月19日的一夜大雪之后,他又不声不响地租来铲车,铲除镇内东大街、五里街和人民街等主干道的积雪。

    (审核编辑: 刘刘刘)

      我来说两句(0人参与评论)
        加载更多